昨天上午,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举办了“青年导演创作交流会”和“影视技术交流会”两场圆桌。
作为大会的收官研讨活动,这两场圆桌围绕青年导演的创新经验和影视行业如何面对技术革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青年导演创作交流会”由著名编剧宋方金主持。他的提问,主要围绕导演和编剧的配合方法,微短剧为长剧带来的危机感,以及青年导演入行的新门道展开。
导演赵一龙(代表作《我要逆风去》《永夜星河》)表示,导演和编剧的关系很像夫妻,“我遇到过一个编剧,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永远在问我的喜好、擅长,这种有商有量的配合和默契是我在所有创作中特别舒适的一次。”
在他看来,一个编剧最应该拥有的特质是单一方向的主体优势。“这个指向性的点,也会是一个作品和观众交流的突破口。”
导演黎志(代表作《北京女子图鉴》《二十不惑1、2》)则表示,他愿意长期合作的编剧,首先要能够张开触角,擅长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把情感落实到扎实的细节里。
其次,是不能玻璃心。“确实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会经历很多调整刷新,不仅编剧,导演也一样。有一个强心脏,是大家能够展开合作和沟通的基础。”
导演费振翔(代表作《星汉灿烂》《山花烂漫时》),则谈及了他对行业内常论及的长剧的“电影感”问题。在他看来,电视剧和电影完全是两回事。不能因为电视剧在色彩、构图上稍微有些想法,就叫做电影感。
“电影和电视剧最重要的区别是观影条件不一样,现在很多剧制作很精良,但到平台信号都会衰减。所以我现在比较追求的是用构图讲故事,而不是用明暗、色彩,毕竟构图是最难衰减的。”
制片人富拓(代表作《苍兰诀》《人生之路》《不完美受害人》),则表达了他对微短剧和长剧关系的认知。他认为微短剧并不是赛道的切换而是舞台的平移,“舞台和舞台之间有区别,但没有艺术的高低之分。”
他表示,有了微短剧提供的舞台,才会有更多的年轻导演、艺人能冲破枷锁、偏见和筛选的苛刻条件,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他们。“这样我们的行业才有更好的土壤,孵化出更好的果实。”
短剧导演严沛梁(代表作《澳门故事》《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做微短剧的有一句话,要让观众看微短剧的时候智商减100,快乐加1000。”
在他看来,微短剧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市场的变化。观众的需求一直在变,只是微短剧顺应得快一些,长剧的变化会慢一点、小一点。
“影视技术交流会”则由导演林楠担任主持。作为本次导演大会的重要组织者,他身兼数职,不仅承担了“导演之夜”盛典的晚会导演工作,作为技术重度爱好者的他,还组织这场和技术大咖的交流。
他的问题围绕技术革新展开,与来自摄影、特效、美术、照明等行当的资深从业者代表,就“该不该变”“该如何变”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著名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数字制作委员会会长江海洋表示,AI技术的出现为影视行业解放了生产力,但目前AI还有两点短板,一是想象力,二是审美能力。这两点也是影视创作者发挥能力的空间。
“现在的电影行业包括电视剧制作中,虚拟拍摄、数字资产、云渲染,这样三大类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制作模式,影视工业体系将沿着这三大方向往前推进。”
特效专家、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后期制作研发应用实验室主任张升,则保持了对AI技术的审慎态度。他以概念设计举例,没有了一笔一笔创作的过程,一下用AI生成了100张图,这最终考验的是人的决策力。而没有创作经验,决策力是很难培养的。
“这个过程中纯依赖性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在AI面前会慢慢地失去决策权。”
著名摄影师、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杨述则谈及了他运用新摄影技术进行创作的体验。
他表示现在先进的摄影机在感光能力、清晰度、色彩保真上,已经能远超过人眼的能力。“这是我们做摄影师梦寐以求的技术。人眼不能轻易感受到的细节它都给你记录下来了。这样用摄影展现出人类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美感,这就叫做视觉奇迹。”
资深美术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置景道具造型专委会主任马刚详谈了他对数字资产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的场景、道具都需要进行数字资产化,这样才能和最前沿的特效和制作技术结合起来。
“事实上,我在横店的公司也早就用上数字资产了,因为道具的3D打印就是要给它输入数据才能打印出来,不像过去往那一摆,木工照着做就行了。”
著名照明师张勇则谈及了照明灯具从钨丝灯到LED灯的技术跨越给创作带来的自由。
“现在的LED灯具可以做到2000格不频闪,我们用手机APP调光台都可以控制这些灯,更便捷。我们可以记录每一场光用什么颜色,每一场都可以截屏留档。这几年中国的LED灯具厂商在灯具制造和创新上出了很大的力,让创作变得更自由了。”
“技术会变,媒介会变,但好故事的标准不会变——导演的使命是守住这个标准。”在最后的收尾发言上,导演阎建钢如此总结道。
这代表了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对创造力的坚决站定,也是对青年导演的激励。
【文/铁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