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张一成
金秋十月,随朋友来到恭城。参观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之余,又品尝了甘甜多汁,色泽鲜艳的月柿。轻轻一咬,齿颊生香,好吃得收不住口。我问朋友:“为什么别的地方柿子叫做柿子,恭城却称为月柿?”
朋友卖了一个关子,故弄玄虚地说:“我带你去参观红岩村,那是月柿的主产区,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
我不想去,推辞说:“我随便说说而已,去听别人胡拉乱扯有啥意思。苏轼有诗云,‘何必识户扉,潜玉有光辉。’去了反而会败兴。”
朋友不以为然地说:“你这是歪解苏轼。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吃了当地的红烧肉,觉得好吃,他深入民间,亲力亲为,详细考察,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猪肉颂》,千古流传。如果他吃了之后一摸嘴巴就拉倒,会有今天的东坡肉吗?”
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理由,非去不可。
驾车直驱红岩村,一路上,仿佛行进在山水画廊中。青山绿水,古树村舍,农田谷场……轮番在眼前交替而过。更有一座座石灰岩的小山包,如同巨型棋盘中错综复杂的棋子,才说夹道欢迎,转眼兵来将挡,忽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让人不由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红岩村恰似一座被石灰溶岩细心包裹的桃源仙境,山明水秀,幽静而清新。下了车,我们信步而行。村子不是很大,只见村外绿树成林,翠竹成荫;村内小桥流水,屋舍俨然。漫步村中,随处可以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一幢幢富有瑶族特色的农家小别墅错落有致,掩映在山光水色之间,家家户户搭着竹架子,晾晒着金灿灿的柿子,煞是好看。
走了一圈,见到一座风雨桥。巨石砌筑的桥墩上,加盖了木结构的桥面、桥廊和桥亭,飞檐高翘,通透凉爽。进入桥内,里面非常宽敞,两旁还有长凳可供游人歇息。俯身栏杆,恰好一排竹筏子从桥下缓缓而出,荡起层层涟漪,把魂儿都给带走了。
有村民在桥上卖柿子,朋友说:“你不是问我,为什么恭城出产的柿子称为月柿吗?现在我告诉你答案。”
我洗耳恭听。
朋友在小摊上拿起一只红艳艳的柿子,一边展示一边说:“你看,恭城产的柿子果型美观,形似圆月,故称月柿。”
卖柿子的村民笑了笑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朋友愣住了,怀疑地问:“难道还有其他说法?”
村民拿起一只红中透亮的柿饼说:“我们恭城的老百姓把鲜柿子加工成柿饼,这样一来,一年到头十二个月,月月有柿子,随时可以享用,才称为月柿。”
朋友沉吟片刻说:“你这样说也有些道理,领教,领教。”
我暗自思忖,这两种解释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都很正确,但月柿这个称呼如此温馨,应该有更浪漫的传说和内涵。
一阵扣人心弦的民族乐曲传过来,我们赶紧朝乐曲方向走去。广场上人潮涌动,欢声如雷。一大群身穿民族服装的瑶族男女青年聚到一起,跳起了欢快热烈的长鼓舞。小伙子们胸前挂着长鼓,左手攥着长鼓的鼓腰上下摇摆,右手敲击着鼓面,边舞边敲,声声入耳。姑娘们则排列在一旁,放声高歌,为舞者助兴。
忽然,舞者散了开来,围成一圈,一位男青年步入圈子中间跳起了独舞。只见他时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盘行,时而摇动长鼓,时而抖动肩膀,舞姿豪迈而奔放。这时,姑娘们把一位女青年推到男青年身边。女青年似乎有些羞涩,低着头,绞起兰花一般的手指。
男青年敲着长鼓,绕着女青年翩翩起舞,似乎在向对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女青年终于被男青年打动,舒展腰肢,含情脉脉地和他相视而舞。舞蹈进入高潮,现场所有的舞者均男女相配,集体跳起双人舞……
一位穿着瑶族服饰的老奶奶领着一位背着画夹的学生从我身边经过,老奶奶一边走一边对学生说:“你呀,脑子不转弯,其实看了这个歌舞就知道了……”两人轻轻说着走远了。
我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兴奋地说:“我发现月柿名称真正的来历了!”
朋友还沉浸在歌舞氛围中,被我猛一打搅,不满地说:“你瞎扯什么!”
我顾不上礼貌,急急地说:“恭城是个瑶族聚居区,瑶族青年在追求爱情上特别奔放,特别热烈。夜晚时分,伴着淙淙流淌的溪水,男女青年在花前漫步,在树下徘徊,情意绵绵。恋恋不舍地分别之时,他们总会以月为媒,以柿为信,山盟海誓地留下一句话——明年柿子熟时来娶我(娶你)!所以得名月柿。”
朋友拍手叫好,赞叹说:“你说的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
我得意地说:“还是我找到答案。”
朋友说:“还不是我让你来的。”
是的,感谢朋友的安排,让我领略到别种风情,在诗情画意中享受到生活,享受到美。
舞蹈还在继续,我却浮想联翩。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否有月柿为馔?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否有瑶族歌舞为伴?苏轼击掌叹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闺中之人,是否正在期待月柿快点成熟?
一大群游客蜂拥而来,把我们团团围在中间。他们叽叽喳喳,大呼小叫,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新鲜。导游一声招呼,他们又像麻雀一样飞走了。过了一会,再见到他们,一个个手里大包小包提着月柿,脸上带着满足的笑。
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恭城,来到红岩村,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的都是苏东坡的优秀弟子。他们有的用相机记录恭城的景致,有的用文字描述恭城的特色,有的口口相传赞美恭城的热情好客,把恭城美景美味广为传播。而月柿当仁不让地成为其中重要的角色和媒介。
如果苏东坡见到这般场景,一定会羡慕不已,赞不绝口,一定会浓墨重彩地写上一首《月柿颂》!
2022年8月,《东坡居士应亦羡》获“妙手写恭城,喜迎二十大”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并刊《恭城文艺》2022年第1期/总第2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