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招生,三年是个坑?
说起德云社,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郭德纲那张笑眯眯的脸,还有岳云鹏那句“我的天哪”?
但最近,德云社却有点“流年不利”,不是段子没包袱,而是真真儿地摊上事儿了。
百万粉丝网红“小黑龙”直接开怼,指着德云社的招生黑幕就开骂,这瓜,吃起来可比相声精彩多了。
2020年底,小黑龙怀揣着对相声的热爱,参加了德云社龙字科的招生。
本以为是鱼跃龙门,谁知道一脚踏进了罗生门。
线上投票要粉丝真金白银地砸,三轮筛选下来,所谓的“录取资格”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王惠还在直播间亲自邀请,结果三年过去了,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这到底是“相声界创造营”,还是“韭菜收割机”?
你以为这就完了?
更绝的还在后面。
小黑龙怒了,直接在直播间晒出聊天记录,揭露德云社“按闹分配”的培训机制。
想上课?
行,先发个维权视频,闹一闹才能换来短暂的“挤牙膏式”教学。
这操作,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曹云金事件重演?
利益惹的祸!
德云社的瓜,可不止这一个。
2010年曹云金大闹生日宴的场景,大家还记得吧?
师娘王惠当众下跪求和,画面冲击力十足。
从何云伟到闫云达,出走的弟子们几乎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利益分配不均。
现在,手握德云社99%股权的王惠,在管理上也是各种迷之操作。
直播间里兴致来了,就随便“点将”;学员们有诉求了,就装聋作哑。
这种矛盾的做法,被网友戏称为“德云社薛定谔的掌门人”。
你说,这德云社到底是艺术殿堂,还是家族企业?
其实,师徒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门玄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听起来很美好,但真要落到实处,那可就复杂了。
尤其是在德云社这种商业化的相声团体里,师徒关系更是掺杂了太多利益纠葛。
网友互撕!
谁在借机炒作?
小黑龙开撕德云社,立马引爆了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轻轻松松破3亿。
吃瓜群众也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者觉得小黑龙是“维权钉子户”,揭露了行业潜规则;反对者则质疑他借机炒作,调侃他“德云社的课没上,流量倒是吃饱了”。
还有资深票友指出,德云社的教学模式早就落后时代了。
一位鹤字科学员爆料,新人还得经历三年端茶倒水的传统学徒期。
这跟短视频时代快速造星的需求,完全是两码事儿。
三年学徒,两年效力?
现在怕是三年直播,两年带货吧!
流量时代,谁都想红,谁都想火。
小黑龙也好,德云社也罢,都想在这个舞台上分一杯羹。
但问题是,当艺术遇上流量,到底该怎么平衡?
传统班社,走到尽头了?
这场风波,还引来了主流媒体的关注。
《新京报》发文追问“传统班社制度如何适配现代企业管理”;《南方周末》则起底德云社的股权架构,指出“家族式管理正在反噬艺术传承”。
面对舆论风暴,德云社选择了沉默。
只有岳云鹏在商演返场时意味深长地说:“有些事吧,它就像相声里的包袱,抖早了没人笑,抖晚了冷场子。
”
德云社走到今天,也算是个传奇了。
郭德纲用一己之力,把相声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拉了回来,功不可没。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德云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从2010年到今天,德云社的师徒恩怨连续剧已经演了二十多年了。
这场大戏,暴露出传统艺术团体在商业化转型中的集体困境。
郭德纲曾在综艺里调侃:“现在收徒得先签经纪约。
”戏言背后,藏着多少无奈?
德云社的招生海报上,还写着“传艺授德”的烫金大字,但学员合同里的违约金条款,似乎更显眼。
流量为王的时代,这座相声圣殿能否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才是比任何八卦都更值得思考的命题。
说到底,德云社的困境,也是整个传统艺术行业的困境。
在流量和利益的裹挟下,如何坚守初心,传承艺术,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师徒关系,重新定义艺术的价值,才能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毕竟,相声不仅仅是逗乐,更是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