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20日,香山科学会议第780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科学前沿问题及关键技术”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一场学术平等、自由争鸣的科技交流。

会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发集团总师刘永泉担任执行主席。来自中航工业、中国航发、航天科技、中国科学院、空军研究院、太行实验室等20余所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20余位院士、10余位型号总师等共50名专家学者参会。飞行器强度领域专家、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王彬文研究员受邀参加会议,并作题为“航空发动机结构疲劳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大会报告。

王彬文研究员以航空发动机结构疲劳的“标准要求、面临挑战、研究进展、未来方向”为主要脉络,首先系统总结了发动机疲劳相关军民用标准体系的演进历程,剖析了二者在聚焦极端工况和全寿命周期运行方面存在的共性化约束和差异化特点,明确指出标准规范是发动机疲劳技术发展的根本要求。
他聚焦型号发展新需求,凝练提出发动机疲劳研究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包括载荷极端化、环境综合化及寿命超长化,深刻揭示了发动机疲劳技术研究的复杂性,阐明了发动机结构疲劳技术对型号研制的重要意义。围绕三大挑战,系统阐述了在航空发动机关重件疲劳关键技术的攻关情况,详细论述了高声强、强振动、极高温的极端载荷精准模拟,多场耦合、高寒环境及降雪扬雪地面重构,超高周疲劳失效机理、响应测试及数据库构建等方面取得的多项关键研究进展。最后对发动机结构疲劳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了前瞻性判断,重点提升极端载荷试验阈值、补充综合环境验证能力、拓展超长寿命评定范围,呼吁广大专家学者深度融合多学科创新,积极攻克理论预测与试验验证关键技术,为国产发动机的服役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王彬文研究员的报告对发动机结构疲劳技术发展现状与不足的剖析透彻,对未来结构疲劳研究方向的把握准确,凝练的科学问题系统深刻,提出的解决方案具体明确,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围绕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领域开展了深入研讨,系统梳理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优化了基础研究布局框架,定位了关键技术瓶颈,明确了重点突破方向,为保障我国空天动力装备服役安全提供了有益参考。

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常设性学术会议,于1993年4月在北京香山正式创办。会议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氛围,倡导学术民主风尚,旨在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集前沿探讨、趋势研判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高端平台。自创始至今,为国家各类重大科学计划的设立、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编制等搭建了研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