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示意图
锦州西面80里的塔山名为“山”,却既无塔也无山,只是因为在百十户人家的塔山村(也叫塔山堡)里有个明朝天启年间的烽火台而得名,锦榆公路从村中穿过,北宁铁路在村东约1公里处与公路平行而过。因此,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后,我军刚刚云集锦州城下,塔山村立即成为国共两军争夺的焦点,因为只要攻克这座小村庄,机械化部队1小时内就可抵达锦州城下,与城内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10万大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届时不仅能够解锦州之围,还能重创东北野战军,进而扭转东北战局。
督战组长亲自上塔山抢功
因此,塔山前线不仅集中了蒋介石从平津、山东等地调来的5个军十余万精锐,还有海陆空三军的许多高级将领,不少人都想趁机立下大功,在坐镇海上指挥的蒋介石面前好好露个大脸;但也有些人是被迫前来应付差事,他们头脑清醒,内心非常知道东北战局已无可挽回,即便集结重兵攻击塔山,也不过是毫无希望的垂死挣扎而已。
那些想出风头、立头功的将领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总统府华北战地视察组组长罗奇,他认为塔山前沿集中了美械装备的优势兵力,又有海空军火力配合,攻破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防线易如反掌。因此,罗奇在港口下船后,俨然以“钦差大臣”自居,对作战指挥横加干涉,还蛮横的要求所有作战计划必须经他批准,否则一律不得实行。
右侧为罗奇
前线总指挥持悲观态度
但实际上,罗奇的职务性质本身是1名督战官,而且是负责监督华北战场的,不过塔山前线的部队大都是华北“剿总”抽调的,其中的独立第95师更是罗奇曾经担任师长的老部队,因此他主动请缨上塔山前线后,蒋介石还是批准了。
与罗奇之流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时任第17兵团司令的侯镜如,他也是蒋介石选定的塔山前线指挥官。但他对时局一直持悲观态度,认为即使侥幸越过塔山,进入锦州也必定被包围,覆灭在城内,倒不如打不进去,部队还可以多维持几天。因此,他虽然被蒋介石从塘沽港强行带到塔山前线,却又以要回去调动援军为由跑回了北平。直到11日晚才返回,而且仅带回了1个师的援兵,即第92军21师。
侯镜如剧照
瞎指挥影响敌人进攻
侯镜如虽然回到了塔山前线,却并不愿承担指挥之责,一直所在后方指挥所了。当时负责前线指挥的是第54军军长阙汉骞,无论资历还是职务,都无法与四处指手画脚的罗奇相提并论,因此很快将战场指挥权拱手相让。但罗奇这家伙长期脱离实际作战,又不熟悉战场情况,因此很快导致作战指挥陷入一片混乱。
11日,当精锐的独立第95师到达战场后,罗奇竟然下令12日全线停战1天,留出时间让该师休整、熟悉战场环境。也就是这1天,也让塔山上负责防守的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得到了喘息之机,有时间补充弹药,修复工事,在随后的进攻中顽强挡住了敌人的攻势,直到15日锦州全城解放,也未让敌人越雷池一步。
老掉牙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