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为何用下等的璞玉敛葬,只因失去一个地方,让皇陵尴尬不已

午后历史小店 2023-09-29 19:31:05

在我国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身份极其尊贵,当他们死后,就会被葬在提前修好的皇陵中,并放置数不胜数的陪葬品,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明定陵竟用下等的璞玉敛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专家们通过研究,表示:是因为失去一个地方,让明朝的皇帝变得非常尴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它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墓,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明定陵用6年时间才修建完成,这足以证明,这座陵墓有多豪华和精细。

1956年,文物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提交想发掘明十三陵的报告,当递交考古计划书后,立即引起争议,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从当时的情况上看,赞成的人更多,所以上级部门就同意了发掘明成祖长陵的建议。

同年5月,发掘明定陵的工作正式开始,考古工作人员仅发掘一米,就找到进入地宫的隧道门,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直接指明地宫入口的正确方向。

在清理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3000多件珍贵文物,如:罗地洒线绣百子衣、万历金冠、十二龙九凤冠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为后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但让考古工作人员没想到的是,他们竟发现32块璞玉。

这32块璞玉是分散放置的,分别放在帝后三人的棺外与孝端皇后的棺内,这些璞玉的主要作用是“殓尸”。古人认为玉是通灵之物,不仅可以辟邪驱灾,还可以保护尸身长期不腐,比如《汉书》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而殓尸玉主要是古代用于陪葬的玉器,象征着“山川精英”,庇护着灵魂精气不朽。

正常情况下,在陵墓中发现大量的玉石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明定陵发现的32块璞玉质量却存在问题,他们是皇帝和皇后的陪葬物品,为什么质量还会存在问题呢?如果我们想要揭开这个谜团,还需要了解明朝的一段历史。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明朝中期在处理西北边境问题的时候,决定采用退守的政策,明朝认为退守政策会免去一场战争,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吐鲁番汗国竟强势进攻,正德八年哈密卫处于沦陷状态,当漠北蒙古与倭寇不断侵扰后,明朝彻底失去对哈密的控制权。

众所周知,在明朝时期,上好的玉石都产自于哈密,当哈密丢失后,直接导致明朝的玉石质量快速下滑,晚明笔记《湧幢小品》记载,世宗皇帝曾命令户部购买玉料,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但让人感到无语的是,直到嘉靖驾崩,也没能买到如愿的上乘玉料。

提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会比较好奇,每年西夷人都会进贡玉料,为什么要大费周章购买呢?其实,西夷人进贡的玉料质量非常差,仅有浆水玉、菜玉两种,这两种玉料的质量,完全达不到皇帝的要求。

明定陵出土的32块璞玉,就是西夷人进贡的,质量确实不过关,虽然这32块璞玉的质量不好,但它们却是证明明朝积贫积弱的实物证明,记载明朝那一段以退为退,毫无作为的历史。

看到明定陵中的32块璞玉,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必定要牢记历史,发愤图强,少年强则国强,绝对不能让悲剧再次上演。

0 阅读:0

午后历史小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