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啤”是近年来啤酒市场里创新型热门品类,其风头甚至盖过了不少传统饮品新品类,在社交平台中,它频频刷屏,便利店冷柜里它开始挤占常规啤酒和气泡水的位置,在消费终端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同时,在某社交平台中,“茶啤推荐”等话题热度持续升温,173万+相关笔记,讨论次数突破5000余条,成为年轻消费群体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边是消费者好奇打卡尝鲜,一边是品牌与渠道齐齐下注。一种融合了中国茶文化与轻度酒精的新型产品,正在快速出圈。它为什么这么火?未来又能走多远?对此,烈酒商业展开了一番调查。
01
茶啤火爆,市场份额逐步上升
“茶啤”,简单来说,是以茶与酒为基础的混合型饮品,能呈现出兼具“茶感”与“微醺感”的独特风味。茶啤通常酒精度在3%-5%左右,不少产品还强化了气泡口感和东方元素叙事。
从近两年市场走势来看,精酿啤酒赛道持续扩张,产品与从业者数量快速增长,市场逐步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竞争格局愈发激烈。在此过程中,茶啤作为精酿体系中的差异化创新品类,凭借独特风味和文化标签,逐步脱颖而出,成为细分赛道中的新增长点。
根据京东超市公布的2024年“双11”酒类数据来看,茶味啤酒的成交额同比增长了5324%,而1919平台的茶味啤酒销量更是同比增长了10390%。
近期,茶啤的市场声量与参与品牌数量同步上扬。一大批饮品和酒类巨头纷纷布局这一品类。例如,金星啤酒推出的金星信阳毛尖中式精酿啤酒;百威中国推出“花生乌龙茶啤”和“柚子绿茶啤”等产品;雪花啤酒与喜茶跨界合作,推出联名茶啤系列,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话题和传播。
此外,还有一批独立小品牌,依靠小众口味,如陈皮铁观音、桂花岩茶和高颜值包装,在天猫、小红书等渠道快速起量,同时,在部分地区的精酿啤酒馆中,茶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
福州富贵象啤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程升表示:“我们的茶啤的定位是中高端消费人群,目前大红袍精酿啤酒3月份刚刚上市,且只有唯一的一个650ml罐形单品,只能按配额制供应给全国运营商,每月30吨,大概4000件左右,未来也是严格市场管控,限量控价,并且非授权严禁线上销售。”

北京海淀区一家精酿啤酒馆的相关负责人汪洋告诉烈酒商业,其店内陈列了12款精酿啤酒,其中,茶味和果味啤酒有6款,包括“龙井”“乌龙”等。
汪洋还表示,目前店内“龙井小麦”是固定酒款,近半年销量很好,十分受年轻人的欢迎。“现在很多精酿啤酒馆都开始改良口味,通过使用‘新中式+精酿’的模式搭建社交场景,并且主要面向女性消费者,果味精酿、茶味精酿自然就成为了首选。”
除此之外,在某电商平台中,“茶啤”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例如“毛尖+茉莉+龙井”组合装精酿啤酒,一箱(1L/6件)售价为119元,累计销量超过8万件;“桂花乌龙茶”也同样热销,均表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综合来看,一瓶茶啤的规格普遍为1L装,其价格在10-20元左右,多数店铺是按照1箱6瓶的规格售卖。
02
茶啤踩中了消费者的“情绪点”
对于茶啤的爆火,部分精酿酒商纷纷表示,茶啤的爆红,并非偶然,它正好踩在了多重消费趋势的交汇点上。
某酒水平台啤酒板块的负责人耿润(化名)表示:“茶啤的爆火最早可能是金星啤酒与信阳茶产业协会合作,共同推出了‘金星信阳毛尖’中式精酿啤酒,将‘茶啤’这个品类打响。”

耿润还透露,去年整体来说,啤酒年产销量是大幅下滑的,行业top5都在减少产能的同时提升产品结构,比如,雪花啤酒提出“3+3+3”战略,就是为了提高精酿啤酒的销售占比;燕京啤酒持续推进品类高端化战略,推出“燕京U8”“燕京玖号”等品类细分产品,加之这种将啤酒与地域文化进行结合的方式,在业内得到了较好的反馈,所以各个大厂纷纷开始布局“茶啤”。
“我认为,这一方面是精酿啤酒在整个啤酒行业内占比上升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在总体消费下行的大环境里,消费者对于‘少喝酒,喝好酒’的一种追求。”耿润说道。
山东精酿啤酒商王放表示:“茶啤的走红,一方面是产品形式的新鲜感,一方面是它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对于‘低度、轻负担’饮酒的情绪偏好。很多人不想喝传统啤酒,太苦、太冲,而茶啤清爽又有香味,是一个安全的微醺选项,另外,现在酒吧的消费者,超过60%的女性顾客更倾向选择茶啤而不是传统IPA或者拉格。”
杭州啤酒商郑成也提到,茶啤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具备“社交型饮品”的基因。“它既有内容属性,又有场景属性。这类产品对渠道有天然优势,很容易跟便利店、酒吧、茶饮店做组合陈列。”
山东某酒业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李豪(化名)表示:“从产品视角来看,茶啤的吸引力不仅是创新组合本身,更在于它击中了当下消费社会对‘健康、轻饮、文化感’的多重诉求。茶啤不仅具有‘茶的养生气质’,还有‘酒的社交属性’。”
“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就明确设定目标用户不是传统酒类消费者,而是新茶饮和气泡水的消费人群,那些愿意尝试新鲜感和有审美要求的年轻人。”李豪称,他们将产品定位为“拍得好看,喝着轻松,带着点文化气”的饮品,而非一款“真正喝醉的酒”。
江苏米歌酒庄品牌官王建勇也表示,“茶啤作为中国本土化创新产品,是作为一个创新力量的尝试,也代表了创新酒、微醺酒在这个市场中可能要崛起。”
山东精酿啤酒商薛恺表示:“茶啤验证了一种模型:‘东方味+轻微醺+高颜值’的组合,具备规模化潜力。这可能激发更多品牌去做花草+气泡、药材+低度酒、谷物+调饮等新尝试。”
北京一位啤酒商杨帆称:“茶啤虽然还不成熟,但它已经成为产业链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测试场。谁能把技术、包装、渠道打通,谁就能把‘概念’变成‘品类’。”
在成本方面,程升还告诉烈酒商业,正宗用茶叶发酵茶啤的成本高于普通啤酒。“当然,有些用添加剂的产品另当别论,比如大红袍精酿茶啤,每升啤酒茶叶的含量是3克,并且工艺特殊,发酵复杂,成本也要高出很多。”
03
缺乏统一的国家规范,茶啤能否跑出“长红”?
茶啤的火爆,某种意义上只是“新中式饮品”探索旅程的开始。它以东方文化叙事、清爽低度口感和视觉包装打入了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但真正要走向“长红”,还必须穿越热度之后进行冷静思考。

精酿啤酒业内人士张达(化名)表示,目前精酿啤酒仍缺乏统一的国家级规范。他指出,尽管在2019年,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了《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对于工坊啤酒和生产设施给出了初步定义,并对生产设备、生产资质等设置了相应标准。但这类标准仅具指导性质,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
“当前精酿啤酒行业仍处于较为原始和无序的发展阶段,许多小型酒馆只需购置简单的设备便可自酿销售,而作为新兴品类的‘茶啤’,更是处于‘无标准可依’的真空地带,这种缺乏规范的状态,也为产品质量、市场监管和品牌成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程升也认为,茶啤作为一款风味感独特的饮品,渐渐走入各种消费场景,未来的量也肯定会出现增长。但是规范产品的品质很关键。
王建勇还表示:“这类创新酒,如果是小公司做的,或许要面临着品控方面的挑战。小公司富有创新精神,动作快,但是底蕴不够,加上管理和品质有时候跟不上,就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间接扼杀创新品种。”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市场中,一些打着“茶啤”名义的产品,可能存在仅添加香精或茶粉,甚至不含真实茶叶,更谈不上茶叶发酵工艺的情况。这种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若缺乏有效监管,一旦遭遇食品安全或虚假宣传等负面事件,极易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甚至对整个品类的品牌价值造成重创。
此外,由于入局门槛低、准入审核模糊,市场中很快出现价格战。一些小品牌通过低价抢占线上渠道,以牺牲品质换取短期销量,既扰乱市场,也加剧了行业的“内卷”。
茶啤火爆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这既是一场关于饮品形态的实验,也是一场关于“新中式”创新的文化尝试。谁能让消费者持续买单,谁才能在这场“新中式”饮品浪潮中留下名字。否则,风口过后,它也可能成为又一个被速生速死的“网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