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播出接近尾声,笔者的感觉是编剧一直在找补什么?
具体点说,编剧想在最后的剧集里实现主题的强行升华,
既要有大团圆的结局,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
客观地讲,《心居》一开篇就让观众感到不舒服。
《心居》
童瑶饰演的顾清俞开着最新款的电动汽车,
穿着最时髦的国际大牌,
住着上海市中心的大平层,
拿着上千万的年薪,
没事和闺蜜去高端会所做做瑜伽,
俨然一副上海名媛的姿态;
海清
海清饰演的冯晓琴像个寄居在老公家的“仆人”,洗衣做饭带孩子,还要照顾一家老小。
但这个“仆人”又心怀鬼胎,幻想着靠老公一家子让自己那“一窝子”在上海扎根;
《心居》
老的八九十岁了,嘴里还没个把门的,一辈子没大富大贵,也不知道哪来的“傲气”,对孙媳妇颐指气使、尖酸刻薄;
小的没出息,更没主见,对老婆明着顺从,暗着却像防家贼;
童瑶的“舔狗”没日没夜地围着“主子”转,“主子”一有个“喜怒哀乐”,他能三天睡不着觉……
这些本就不“正常”的人物却被安排在同一部剧里出现,自然免不了互相冲突。
海清
这种冲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而是没有剧情铺垫和合理逻辑的“互相干涉”。
简单点说,《心居》和不少类似题材的都市情感剧一样——强行制造矛盾,最终主创想实现“贩卖焦虑、拔高收视率”的目的。
而很明显,编剧在《心居》播出接近尾声时试图让这些人物变得丰满,也就是在“找补”。
海清
海清塑造的冯晓琴事业有成,逐渐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童瑶饰演的顾清俞也在几番纠葛、起起落落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和整个社会;
两位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实现了和谐“共存”……
最后无疑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
但当耐着性子看完整部剧的观众试图回味时,除了“上海土著”那酸臭的嘴脸和“外地人”为扎根上海而放下的所谓“尊严”外,似乎也没有其他东西了。
《心居》
不管从女性励志剧还是都市情感剧角度来看,《心居》都“名不副实”!
主创在宣传时一直打着《蜗居》“姊妹篇”的旗号,但凡是看过《蜗居》的都能感受到,《心居》只是滕华涛导演的一次对《蜗居》的拙劣模仿。
海清《蜗居》
同样是滕华涛导演执导、海清主演,《蜗居》为何能跻身同类剧口碑榜?
编剧才是关键!
《蜗居》的编剧是六六,《双面胶》《王贵与安娜》也是其代表作。
一部电视剧的质量主要在于剧本,六六的这几部作品足见“此言不虚”。
《蜗居》也是写“居”,但人物塑造却很真实,故事情节烟火气十足,观众的代入感强;
《蜗居》
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对时代和社会的鞭辟也是一针见血的,甚至已经深入到了当年那一代人的生活肌理中。
相比之下,《心居》只剩下了“戏”…
每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编剧六六的这番话是对《蜗居》的评价,也给同行们提出了创作这类电视剧的基本要求!
奇葩的剧情
这部戏拍得真不怎么样,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