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6日,第一野战军解放马步芳老巢西宁,23日,马鸿逵集团覆灭。至此,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全部解放,但新疆仍然被约7万国民党军占据,成为人民解放军包围中的孤岛,如何解放占国土六分之一的新疆成为摆在我党面前的一大问题。
早在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考虑到新疆的历史及现状,为使新疆各族人民免通战火屠戮,就作出了争取和平解放新疆的决策,4月下旬南京解放后,毛主席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北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国民党驻新疆的部队面对我大军压境,内部逐渐分化。其中一派主张和平谈判,接受我党提出的“二十四条款”。但胡宗南、马步芳在新疆的嫡系势力却反对和平谈判,坚决与我党我军和人民为敌。
由于新疆的国民党军主要掌握在胡、马二人的嫡系手中,给和平解放新疆带来了重重阻碍,在支持和平谈判的一派中,来自云南陆军讲武堂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兼南疆警备司令赵锡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赵锡光,云南省保山县横山乡河湾村人。家中生活虽艰苦,但家教严格,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和作风,同时也炼就了一种山里人所特有的执着、纯朴的秉性。
外出求学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立志要做一个实现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的爱国军人。
1919年,赵锡光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放弃了小学教师的工作机会,在亲戚的资助和引荐下,入陆军讲武堂学习。1921年毕业后,他被李根源介绍至驻桂赣军第二旅,任实习排长、排长等职。
赵锡光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出身讲武堂,非中央军嫡系,他的晋升之路并不顺畅,对蒋介石用人唯亲制度和排除异己的卑鄙手段特别不满。
抗日战争期间,胡宗南战败转移,为保存自己、排除异己,胡就命令赵锡光率部在鹦鹉关死守掩护24小时才能撤退,妄图借日本人之手消灭赵锡光。出于民族大义,赵锡光在坚守了24小时后,又与日军激战一昼夜才撤退。而此时,胡宗南竟然已经上报赵锡光部全军覆没。当赵锡光率部追赶上大部队时,胡宗南惊讶不已。
军旅生涯的亲身经历,让赵锡光逐渐看清了国民党高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险恶狠毒,进而认清了他们的反动本质,这就为他弃暗投明的和平起义埋下了伏笔。
1946年6月,为了平息民族军与国民党军之间的武装冲突,时任国民党西北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兼新疆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以调换军中职务为名,撤换了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宋希濂和南疆警备司令兼四十二军军长杨得亮,委任陶峙岳为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推荐自己的老部下加挚友赵锡光担任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四十二军军长一职。
赵锡光到任后,立即开办民主训练班,以从解放区得来的毛主席所著的《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为教材,宣传解放军的三大民主制度,有时他还亲自上课。
第一期民主训练班办了3个多月。赵锡光和官兵同吃、同住、同学习,关系融洽。这种开明作风给南疆带来了民主生活的新气象,为后来和平起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赵锡光曾回忆说,宣布起义前夕,个别军官坚持反动立场,带着全连企图从塔什库干越境叛逃,一名在民主训练班学习过的士兵看到连长带着部队逃跑,便巧妙脱身,向赵锡光报告。赵锡光立即打电话给驻喀什的第九旅旅长马平林,命其火速派出武装堵截叛逆部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即将渡长江解放全国。西北战场上,胡宗南、马步芳节节溃败。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电令陶峙岳留下一个旅担任边境防务,将其余部队全部调回关内,妄图固守西安。
陶峙岳与赵锡光在乌鲁木齐密商,赵锡光表示“守新疆,我不走"。陶峙岳于是召集各军长、旅长到新疆警备司令部开会,讨论部队入关与否的问题。
胡宗南和马步芳的嫡系部队将领纷纷要求入关。赵锡光在会上慷慨陈词:
“新疆地域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行军作战带来不少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万一我们把部队拉出新疆,新疆这块大好河山必定会被外人乘虚而入。那时,我们军人就要成为千古罪人。我们军人守上有责,应该以当年左宗棠为楷模,保疆卫国才是。"
最终,入关一事因意见不一,议而不决,不了了之。
虽然赵锡光早就有了弃暗投明的想法,但由于国民党新疆驻军成分复杂,反动派实力占优,赵锡光一直没有表露决心。陶峙岳也早就有起义的想法,但他虽名为新疆警备区司令,却也难以驾驭胡宗南和马步芳的嫡系部队。
1949年8月15日,陶峙岳以检查后勤为名前往南疆新疆焉耆秘密会晤赵锡光。陶峙岳开门见山表示,天水已经失陷,解放军即将攻克兰州,“国军”一溃千里,新疆终将难保,大势所趋,决意走和平起又的道路。赵锡光早有思想准备直言说:“你我二人向来同心同德,起义之事也不例外。"表示听从部署。两人交谈了数个小时,约定:
南疆由赵光负责,北疆由陶峙岳负责,待解放军接近后派员接治,把都队如数交给解放军,部队交妥后,陶、赵两人解除一切职务,解甲归田,请求解放军不要在民族军监视下改编新疆国民党部队,避免发生误会,引起冲突,酿成祸乱。
后来,陶峙岳曾撰文说:“新疆和平起义如果不能取得赵的同意,一致行动,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次密会后,赵锡光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南疆的起义工作。8月26日,赵锡光得到解放军解放兰州的消息,解放新疆的大门打开了。
9月10日,陶峙岳向赵锡光通报了张治中的来电。张治中在电报中说:
甚望兄等当机立断,排除一切困难与顾虑,采取严密部署,果敢行动,则所保全者多,所贡献者亦大。至对各军、师长或有关军政干部,如有必要,盼用治名义代拟文电,使皆了解接受。
经过陶峙岳等人的耐心劝服,胡宗南和马步芳的嫡系马呈祥、叶成和罗恕人等同意交出兵权,离开新疆,起义的条件逐渐成熟。9月25日,陶峙岳通电宣告起义。
通电发出后,赵锡光立即召集驻南疆部队连以上的军官到喀什开会,宣读起义电文,同时约法三章:
一、所有部队官兵严守以待,不准出营区;
二、加强岗哨和巡逻,疏勒和疏附两城实行戒严;
三、维护好两城的社会治安,军队官兵如有不规者,以军法处置。
南疆起义后,赵锡光单独起草了一份电报,发给毛主席和朱德:
毛主席、朱总司令:
锡光率领南疆二百万军民,正式宣布与广州国民政府脱离关系,断绝一切来往,接受共产党领导,并遵守八项二十四款。
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四十二师师长赵锡光
毛主席收到赵锡光的单独电报后回电嘉勉。
12月29日,在新疆起义的国民党军陶峙岳部进行了改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任司令员,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兼任二十二兵团政委,赵锡光任二十二兵团副司今员兼第九军军长。
1951年初,军长赵锡光和政委张仲翰率九军进驻石河子,开始建立一座新城,并成立了二十二兵团建设处。赵锡光亲任处长,号召指战员们要树立“屯垦军”“劳动军”的思想,努力建设石河子新城。在朔风凛冽、大雪铺地的戈壁上,赵锡光指战员奋战在建设前沿,他常以“我们正从事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第一座军垦城新城就要在我们手中诞生,现在吃点苦怕什么”的话语鼓励官兵要吃苦耐劳。1954年赵锡光被任命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同日,国务院举行授予将官军衔的典礼。各大军区也先后举行了授衔典礼。而作为兵团副司令的赵锡光却没有出现在授衔名单上,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起义后,赵锡光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最终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胃癌,在病魔的摧残下,于1954年就住进了医院。在病中,他曾对前去看望的史骥诚恳地说:
“我这个人大半辈子在国民党反动部队中厮混,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是有罪的。'九·二五’起义,是在张文白(张治中)将军和陶(峙岳)司令员的引导下,才站在人民方面来。可惜只有5年多时间为人民工作,更谈不上改造思想,脱胎换骨,我就害了这个要命的病。我自己也知道日子不会长了。看来我只能做一个党领导下的军人,而不能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队员了。”
说罢长叹不已,泣不成声,双泪欲下。1955年10月9日,赵锡光在家中因病逝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