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漫长历史进程里,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可谓是声名显著,在这当中,平回战争不像平准战争那样广为人知,但同样扣人心弦,蕴含着不少的曲折和起伏。
这是一场因背叛而挑起的战争,其背后的事儿,深切地展现出了历史的繁杂和冷峻。
百年间动荡不安的附庸:回部的过去与现在
在清朝时期,新疆天山以南的地方叫南疆,那儿的民众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而当时伊斯兰教也被叫做回教,所以这个区域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作回部了。
回部的历史发展进程漫长而曲折 。
在顺治年间,回部呈现出半割据的态势,不过和清政府保持着朝贡的往来,原本是一种较为和平的局面
没多久,到了康熙十七年,北疆的准噶尔汗国发兵向南进攻,侵入回部。回部没能抵挡得住,就这样变成了准噶尔汗国的附属,开始了一段充满耻辱的历程。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把准噶尔第三代大汗噶尔丹打败了,噶尔丹兵败后丢了性命。对回部来讲,这原本是能让他们摆脱附属地位的极好时机。
回部的确抓住时机再次取得独立,可这时的回部内部并没有达成局部的统一,反倒陷入了多种政治势力同时存在的分裂局面。
这一分崩离析的状况,给日后的灾祸埋下了祸根。
康熙五十四年,准噶尔的第四代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兴起,他又把视线对准了处于分裂状态的回部。
这回,策妄阿拉布坦没费多少力气就把回部差不多所有势力的政治高层都给抓了,还在回部弄了个新的傀儡政府,回部又变成准噶尔的附属了。
在乾隆把准噶尔攻灭之前的那长达八十年的时间当中,回部一直都处在这样的附庸状态之下,所以在乾隆那个朝代以前,回部在历史的舞台上基本上没什么显眼之处。
乾隆剿灭了准噶尔汗国后,清朝才得以有契机去接触并收服回部,而承担这一使命的,正是乾隆本人。
忘恩负义的囚徒:大小和卓的反叛历程在清朝时期,大小和卓原本被清朝政府释放并给予了一定的优待。然而,他们却背信弃义,走上了背叛的道路。大小和卓的背叛行为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他们不仅不感恩清朝政府的宽容和善待,反而恩将仇报,发动叛乱,试图分裂国家。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和灭亡。清朝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对他们的叛乱进行了镇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乾隆二十年,乾隆不顾众人的反对意见,毅然决定向西北出兵,对准噶尔汗国发起进攻。
凭借已经向清朝投诚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助力,再加上当时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兵部尚书博尔济吉特·班弟的引领,清军在当年5月顺利攻入了准噶尔汗国的都城伊犁。
在这战乱动荡的时候,有两个人从伊犁大牢中趁机逃脱,就此结束了长达四十年的牢狱之灾,这两个人便是大小和卓,也就是大和卓布拉尼敦以及小和卓霍集占。
这对亲哥儿俩所属的和卓家族,据称是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后裔,在回部那地方具备相当高的政治与宗教声望。
康熙五十四年,策妄阿拉布坦攻打南疆回部期间,把和卓家族当时的族长玛罕穆特,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布拉尼敦、霍集占给抓了起来,随后将他们关在了伊犁的牢房里。
大小和卓才刚逃脱,就立马主动去寻清军,向乾隆表示自己的忠诚之心。
大和卓布拉尼敦声称要带着属下的三十多户人投降,给乾隆当臣子;小和卓霍集占则给乾隆许了个空愿,说要是乾隆准许他们回南疆,那他肯定会把以前的部下召集起来,让南疆统一,归附朝廷。
那时清军在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接连获胜,乾隆特别高兴,不但答应了他们的诉求,而且还积极派兵协助他们向南方进发,以稳定回部的局势。
得说,乾隆对大小和卓存在着救命的恩情、赏识的恩情以及重塑的恩情。
大和卓布拉尼敦率领军队回到南疆后,依靠和卓家族的声名威望,没多久就把南疆回部给平定了。
然而乾隆可不是对他们没有防范,他让小和卓霍集占待在伊犁,说是要配合清军把平定准噶尔后的收尾事宜做好,其实是把他当作人质了。
这原本是挺合理的一种安排,可没想到命运的转折一个接着一个地来了。
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尔撒纳猛然起兵反叛,将伊犁城围住,把驻守在伊犁的清军主帅班第以及参赞大臣鄂容安逼得丢了性命。
当伊犁城陷入一片乱糟糟的状况时,小和卓霍集占瞅准时机逃往了南疆,去投靠他的兄长大和卓布拉尼敦。
小和卓见到哥哥后,说出了想要造反的念头,这把大和卓惊得不行。
大和卓布拉尼敦心里很清楚,他们兄弟俩蒙受着乾隆的大恩,况且清朝和他们这边的实力对比悬殊,要是造反,那纯粹是自己找死,所以他坚决不同意。
然而小和卓霍集占很执拗,他觉得要是归顺清朝的话,他们兄弟当中肯定会有一个人得被弄到北京去当人质,这跟在准噶尔坐牢没啥两样;要是闹独立呢,南疆离皇帝远着呢,清军不一定能打得过来,就算打过来了,粮食运输也是个大难题,这样他们就能轻松应对了。
小和卓一意孤行,最终把大和卓也给拽上了反叛之路。
乾隆二十一年的时候,当时担任伊犁守将的乌雅·兆惠最先察觉到小和卓有想要造反闹独立的迹象,随后就派遣副都统阿敏道前去进行招抚。
小和卓霍集占拿回部跟厄鲁特人有冤仇当借口,哄骗阿敏道把三千厄鲁特兵给放了,随后就变了脸,把阿敏道给绑了起来。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特意颁下旨意,责令霍集占释放阿敏道,可霍集占不仅没照做,还把阿敏道给杀了。霍集占的这一做法,将乾隆彻底惹火了,也使得大小和卓跟清朝的矛盾完全加剧了。
当阿敏道遭杀害、霍集占起兵反叛的讯息传至京城时,乾隆皇帝大发雷霆。在乾隆眼中,大小和卓的举动完完全全是不知感恩、背信弃义,是对他的直接挑衅。
于是呢,在第三次平准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乾隆下了命令,让在北疆的清军主力别往回撤,直接朝南去把大小和卓给解决掉。
然而乾隆的这道命令,却引来了朝堂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大臣们觉得,清军持续高强度打仗长达三年,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现今总算把北疆的准噶尔给平定了,着实不该为了阿敏道去引发又一轮战争,那会让民众受苦,钱财受损。
乾隆对大臣们的反对极为恼怒。他把群臣召集起来开会,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还质问他们,要是自己是阿敏道,遭霍集占给杀了,他们能情愿吗?并且表明,大清国绝不会因为些许困难就咽下这口气,肯定要给死去的臣子报仇。
乾隆拿汉朝作例子,说当年汉朝碰到匈奴的羞辱或许会选择忍气吞声,但大清绝对不会这样做。
最终,乾隆不顾众人的反对意见,凭借自己一人的独裁,决定出兵。
事情没那么顺当地发展下去。身处西北的兆惠提议先别急着出兵,他觉得准噶尔才刚被平定,方方面面都有待整顿和发展,得先把经济搞上去,让局面恢复过来,然后再往南去攻打回部。
乾隆收到兆惠的回应后,气恼不已,竟然质疑兆惠是不是胆小畏缩。等兆惠把准噶尔的残余势力剿灭干净后,乾隆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让他当第一任平定回部的总指挥,朝南边去攻打小和卓,而兆惠要在把北疆的任务做完后,再去和雅尔哈善会合。
雅尔哈善率领军队南下,一开始打了个漂亮的伏击仗,赢得了托合乃这场大胜仗。但是呢,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雅尔哈善却变得骄傲自满,每天在军营中胡吃海喝,也不主动去进攻。
小和卓霍集占被围于库车城,本已如瓮中之鳖,然而因雅尔哈善的疏漏,竟得以成功逃脱。此事传至中央,乾隆盛怒,当即下令将雅尔哈善就地革职,并传旨兆惠迅速赶赴南疆,接替雅尔哈善成为平回作战的新总指挥。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兆惠来到了南疆的库车城,负责清军前线平回之事,从此,平回战争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大小和卓的反叛行为,让他们自己陷入了跟清朝作对的绝境,而乾隆皇帝会如雷霆般对他们予以反击,这是他们必将面对的。历史不断向前推进,所有的结果都将在战火中得以呈现。
因为大小和卓的极度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导致他们整个部族都喜提“车轮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