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众多高校接连宣告拟对本科专业布点予以撤销,例如四川大学拟撤销音乐学、表演、保险学等 31 个本科专业布点;兰州大学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这 3 个本科专业布点……
在今年 2 月这个时间节点,教育部郑重地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公布 2023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现如今不少大学本科的专业被学生吐槽,纷纷表示读了这个专业,毕业即失业,目前高校里面许多专业都与现代社会严重不符,继续招生只会耽误其他领域的人才培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负责人详细介绍说,此次关于专业的增设、撤销以及调整,整体共计涉及多达 3389 个专业点。其中,新增的专业点数量为 1673 个,而被撤销的专业点数量则为 1670 个。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专业的增设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新兴领域和前沿技术的需求。比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专业的增设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提供了契机。
而专业的撤销,则意味着某些专业在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方面已经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以一些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为例,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其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了专业的撤销。
大批的冷门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仅仅浪费了学校的经费,更是耽误了学生的青春。
这种动态的调整机制,是教育领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积极举措,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如今大学的课程、教材、教学方式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不少授课都是“浑水摸鱼”,被学生称为ppt老师,根本不会真正教知识。
培养方案的陈旧化,长期沿用过去的模式,未能与时俱进;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与创新。同时,结构不够优化,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较低,对于市场变化的动态调整也明显滞后。
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他们需要以产业链的思维为切入点,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判断,仔细探究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各个不同环节的人才需求之间是否精准对应。
这意味着他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观察和浅显的分析,而是要深入到产业链的内部结构,了解其运作机制和发展趋势,从而准确评估学科专业在其中的契合度。
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务必要摆脱专业目录所带来的限制。
专业目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专业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和规范,但过度依赖它则可能会束缚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但是为了让专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教育工作者们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野。
“2025 年行将临近,持续对高校约 20%的学科专业布点加以优化和调整,新设众多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那些不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即将迈入 2025 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所设定的目标当下已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