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这句俗语在李萍(化名)的婚姻中成了血淋淋的现实。2015年,她与企业家邹某步入婚姻时,未曾想过自己会沦为家暴的“囚徒”。七年间,从拳脚相加到烟头烫伤,从逼迫喝尿到孕期施暴,她伤痕累累的身体成了这段关系的“罪证”。更讽刺的是,即便法院判决离婚并判其获得次子抚养权,男方仍拒不执行,甚至反诉争夺孩子。家暴受害者维权为何如此艰难?当法律判决遭遇现实阻力,谁能为她们撕开黑暗的裂缝?

2014年,李萍经人介绍认识了邹某。彼时的邹某事业初成,谈吐间尽显“成功人士”风范。然而婚后不足一年,他的真面目便暴露无遗。因琐事争吵时,他抡起皮带抽向李萍,烟头在她手腕烙下永久伤疤。为维系家庭,李萍选择沉默,甚至孕期被打至流产也未曾求助。直到2022年8月,邹某变本加厉地逼迫她喝尿、强行发生关系,她才带着满身淤青逃回娘家。

报警后,李萍的验伤报告触目惊心:肋骨骨折、应激障碍诊断书、数十张伤情照片,还有邹某威胁“卸胳膊断腿”的语音记录。2023年3月,法院判决准予离婚,次子抚养权归她,邹某需支付3万元精神赔偿。然而胜诉只是新一轮折磨的开始。邹某藏匿孩子,殴打李萍家人,甚至转移财产致其背负债务。两年间,法院多次强制执行未果,房产流拍、抚养权交接受阻,李萍只能摆摊维生,夜夜被噩梦惊醒。

更令人愤慨的是,邹某亲属及律师坚称“女方说谎”,试图将这场血腥暴力扭曲成家庭纠纷。而李萍母亲因女儿遭遇突发脑梗,一家人深陷痛苦漩涡。面对记者,她举起手腕的烫痕哽咽:“这疤能褪,心里的疤呢?”如今,她仍在等待法院拍卖房产抵债,也盼着某天能真正牵到儿子的手。

李萍的遭遇绝非孤例。从印度男子逼妻喝尿5,到湖南丈夫用火钳施暴68,家暴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无数家庭。法律判决固然是利剑,但若执行不力,便成了纸上的空文。当“离婚冷静期”遇上“执行冷静期”,受害者的煎熬谁来冷却?

反家暴之路,需要更锋利的制度齿轮。完善人身保护令的即时性,建立家暴黑名单与信用惩戒挂钩,让施暴者无处遁形。更需要社会织就一张温情的网,邻居的一声关切、社区的一次介入、网友的一句声援,都可能成为压垮暴力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李萍所说:“沉默只会助长恶魔。”唯有让每一声呼救都被听见,每一次暴行都被镌刻在法治的耻辱柱上,才能让“家”不再是暴力的庇护所,而是温暖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