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讲过这么句话:匈奴还没被消灭,就别想着成家。这话彰显出他一心抗匈、先国后家的壮志豪情,将个人小家置于保家卫国之后。
不少人认为,他这话表达的是:匈奴尚未剿灭,在这种情况下,我哪能去琢磨成家的事儿呢?
霍去病年仅18岁就投身沙场,先后6次征战匈奴。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立下赫赫战功。可惜天妒英才,这位少年英雄在24岁时就过早离世,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令人感慨。
从各类史书典籍里,都找不到关于他何时成家以及妻子具体身份的相关记录。无论是细致的编年体,还是全面的纪传体史书,均未提及此事。
故而,不少人持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霍去病终其一生都没有成婚。
事实上,这种看法是对史书的曲解。很多人在理解史书时,会不知不觉走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某些片面观点就是史书本意,实则大错特错,这完全偏离了史书的真实内涵。
【01、“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指的不是不成家】
咱们瞧瞧,《史记》原文对“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事儿是咋记载的:
皇帝要给骠骑将军建造府邸,让他去看看。骠骑将军回应说,匈奴还没被消灭,不能把心思放在安家上。
“治第”啥意思呢?就是盖大宅院。说的是汉武帝给霍去病修了座大房子,喊他去瞧瞧,可霍去病拒绝了,他讲匈奴还没剿灭,哪有空操心自己住啥房呀。
霍去病推辞掉的并非汉武帝赐婚,而是武帝赏给他的房子。他一心扑在战事上,对宅邸之类并不看重,其志向在于保家卫国,而非个人享受。
从这话当中,没办法瞧出他有不想结婚的打算。
实际上,若去探究汉朝男子的平均结婚岁数便会察觉,在他讲这话之前,或许早在18岁奔赴战场前,就已然成家了。
汉惠帝那时候,朝廷颁布了个规定:年满十五岁到三十岁的女子,要是还没嫁人,赋税就得按五倍来算。这诏令对当时女子婚嫁,有着直接影响。
说的是,倘若女子年满15岁仍未出嫁,就得征收高达5倍的赋税。
汉朝时,因赋税负担沉重,不少女子无奈在未满15岁就步入婚姻殿堂。当时赋税压力大,促使众多年轻女子早早婚嫁,年龄多在15岁以前。
与之相应,在汉代,男子成家的年纪同样不算大。当时社会环境下,男子们谈婚论娶,大多不会等到很晚才成家立室。
查阅史书能知晓,汉文帝年仅15岁时,汉景帝呱呱坠地。与此同时,汉景帝还有个名字相同的姐姐,并且至少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这在历史记载中清晰可见。
在汉武帝年仅16岁登上皇位以前,就已然迎娶了太子妃。彼时年纪尚轻的他,在未正式称帝之际,便完成了这一人生大事,开启婚后生活。
汉宣帝在民间生活成长,年满十六岁时,迎娶了许平君。彼时,他虽尚未满十七周岁,却与许平君缔结连理,开启一段相伴时光。
经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后发现,在汉代,男子大多初次成婚的年纪处于14岁到18岁这个区间内。
霍去病头一回踏入战场之际,年仅虚岁18。彼时,他意气风发,初露锋芒,即将在战争舞台上开启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以青春之姿,勇闯未知战局。
按照汉朝那会儿男子成婚的平均岁数来看,极有可能是先成家,随后投身战场,在沙场上奋勇拼杀,最终立下赫赫战功。
说不定踏上战场那刻,已然成为孩子的父亲。
【02、史书为什么不记载霍去病的妻子是谁?】
倘若霍去病极有可能成过亲,可为啥史书上没记录他老婆是谁呢?按说这么重要的事儿,照理该有记载,却偏偏不见踪影,着实让人纳闷。
咱别只盯着霍去病个人传记,不妨瞧瞧《史记》和《汉书》里,对其他人婚姻状况是咋描述的。从这些记载入手,就能把这问题给弄明白了。
往前瞧,你会发现,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没提及汉初三杰里韩信与张良老婆的相关信息。两部史书虽对汉朝初年诸多事迹有记载,却在这两人妻子的事上留了空白。
汉初三大杰出人物里,仅萧何的妻子有记载,为啥呢?原来萧何离世后,吕后特别将其妻子封为“酂侯”。要知道,在古时,女子获封侯位可是极其稀罕的事儿。
楚霸王项羽的正妻,并无相关记载。倒是美人虞姬,在垓下之战那艰难时刻,始终相伴项羽身旁,由此在历史中留下了她的故事。
汉初那些有名的大臣,像曹参、周勃等人,关于他们的婚姻状况都没啥记录。但对他们承袭爵位的后代,记载倒是详细得很,这差别可就体现出来了。
汉初名将樊哙,因娶了吕后妹妹,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刘邦甚至一度因这层姻亲关系,差点要了他的命,此事在他经历中留下浓重一笔。
咱们不妨瞧瞧与霍去病处在同一时期的那些人。从他们身上,或能探寻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与脉络,看看同一时空下,众人有着怎样不同又相关联的故事。
司马迁极为推崇的飞将军李广,在相关记载里,其婚姻状况竟无半点踪迹。连司马迁钟爱的他,婚配之事都未见笔墨,可见古时对一些名将私人生活记录的缺失。
与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官员里,像丞相公孙弘、廷尉张汤、将军公孙敖,还有主管财务的桑弘羊,在相关记载中,均未提及他们妻子的情况。
这些人难道都没结过婚?从常理来讲,成家立业是人生常事,可他们似乎并未经历这成亲的阶段,让人不禁心生疑惑,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接着瞧瞧,在霍去病所处时代,哪些人的妻子在记载中留下了痕迹。咱们把目光投向与霍去病同一时期,探寻一下那些有妻子相关记载的人物究竟是谁。
史书里,卫青头一任妻子毫无记载,踪迹全无。后来,卫青迎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这才有了关于他婚姻状况的记录,在史书中留下了相关一笔。
司马相如跟卓文君那私奔之举,充满传奇色彩,戏剧性十足,在历史里格外亮眼,自然而然就被记录留存,这事儿名气大得很呐。
有两个人,分别迎娶了卫子夫的两位姐姐,他们的事也被记录在册。
汉武帝的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了平阳公主之子曹襄,此事被明确记载。
瞧瞧,在精简至极的《史记》与《汉书》中,大臣婚姻状况能被记录,原因有二。一是娶的人身份不一般,像娶了公主;二是和妻子间发生了颇具戏剧性的事儿。
霍去病没娶公主,其妻子身份普通,两人之间也没啥趣闻轶事。从这些情况看,关于他妻子的事没被记载,其实是合情合理的。
没留下相关记载,可不代表这人就没成家。虽说没记录为证,但不能就此判定他未婚娶,不能仅因无记载就下此定论。
换个角度看,按汉朝那会儿平均的成婚年纪,要是他到了24岁还没成家,说不定就会被记录下来,跟旁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03、霍去病的妻子有可能是谁?】
倘若霍去病十有八九成过婚,那他的妻子究竟是谁的可能性最大呢?
尽管史书中毫无相关记载,然而我们能够依据他周围人在婚配方面的习惯,来展开一些初步的推测。
先说,霍去病的妻子绝不可能是公主。虽说在汉朝并非所有娶公主之人都有记载,但像霍去病这般身为列侯又是名将的人物,要是娶了公主,怎会一点相关记载都没有呢。
不过呢,他妻子是刘家宗室的女子,这种情况确实有一定的存在概率。从相关背景来看,这并非毫无依据的臆测,而是具备现实可能性的。
就汉武帝对他的偏爱状况而言,为他挑选宗室女子赐婚,并非毫无机会。毕竟,在那种情形下,汉武帝完全有这般操作的可能性。
要是有人娶了宗室家的女子,却没在相关记载里留下一笔,这其实也没啥稀奇的。这种情况在过往时常会出现,毕竟各类事务繁杂,有所遗漏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汉代的贵族们好像格外钟情于亲族之间联姻这种事儿。在他们看来,亲上加亲似乎有着别样的好处,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巩固家族势力,或许还能增添几分亲近感。
打个比方,汉武帝头一任皇后陈阿娇,乃是其姑姑馆陶公主的千金。陈阿娇在汉武帝早期的宫廷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身份因与馆陶公主的亲缘而备受瞩目。
汉武帝那位与他一母同胞的隆虑公主,嫁给了馆陶公主家的公子陈蟜 。如此一来,这几家皇室宗亲间的关系,又凭这联姻变得更加紧密复杂。
汉武帝迎娶卫子夫后,其姐姐平阳公主,竟嫁给了卫子夫的胞弟卫青。原本不同家族的几人,通过这样的婚姻关系紧密相连,在汉室宫廷演绎别样故事。
汉武帝与卫子夫育有一女为卫长公主,而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就把卫长公主迎娶回家,成了夫妻。
从某些角度推测,霍去病极有概率迎娶了亲戚家闺女。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家族观念影响下,这种联姻情况较为常见,霍去病或许也未能例外。
举例来讲,他极可能娶了卫家闺女。据史料记载,卫青有个兄长叫卫长君,只是不幸早亡。要是卫长君有女儿存活于世,那这个女儿嫁给霍去病的概率相当高。
霍去病还有个姨母叫卫君儒,她嫁给了汉武帝的心腹公孙贺。说不定啊,霍去病还娶了公孙贺家的千金。如此一来,两家亲上加亲,关系更为紧密。
卫少儿身为霍去病之母,卫家得势后,她嫁给了西汉开国元勋陈平的后裔陈掌。如此一来,霍去病与陈家联姻,娶陈家姑娘,这种事儿并非毫无发生的概率。
或许存在这样一种情形,霍去病的婚姻并非出于亲上加亲的考量。待他到了该谈婚论娶的年纪,便与身份地位相当的贵族女子商讨婚事。
要是碰到这样的状况,压根儿就找不到可供推测的头绪。
【04、霍去病有多少个儿子?】
咱直接讲结论,霍去病的儿子恐怕并非仅有一个。从一些史料线索及当时的情况推测,他在子嗣方面,极有可能是有多个孩子的,并非单一独子。
《史记》与《汉书》均确切记录,霍去病的长子名为霍嬗 。
霍去病离世后,霍嬗承袭了冠军侯的爵位。汉武帝对这孩子青睐有加,满心期待他长大后,能如霍去病那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成为战无不胜的将军。
尽管霍嬗年纪轻轻,汉武帝却果断封他做了奉车都尉。在当时,这一决策颇为引人注目,即便霍嬗年幼,武帝还是看中其可塑之处,给予如此重要职位。
得说一下,霍去病有个弟弟叫霍光,担任的是奉车都尉。这奉车都尉的职责,主要就是在天子出门的时候,负责安排车马相关事宜,保障出行顺畅。
汉武帝安排霍光与霍嬗一同就任该职位,其用意大抵是期望他们能常伴自己左右,在身边随时听用,以便更好地执行各类事务,助力自身的统治。
元封元年时,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仪式完毕,汉武帝只领着霍嬗登上山顶。至于他俩在山顶具体做了啥,旁人一概不知,这也给此次登山之行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可年纪轻轻的霍嬗,哪受得了这般长途奔波。自泰山返程后,他便染了病,身体迅速垮掉,没过多长时间,就不幸离世了。
汉武帝满心悲戚,追封其谥号为“哀侯”,并特意作了一首饱含哀伤之情的悼亡诗。
美幽兰啊展秀姿,毒蕈邪啊满池塘。花灿灿啊景致靓,风悠悠啊送芬芳。老天啊没眼力,贤德之人逝于仙乡。上天之路遥无尽,不知不觉泪下湿衣裳。
《史记》里对霍嬗离世是这般记录的:元封元年时,霍嬗亡故,获谥号为哀侯。他没留下子嗣,于是家族后继无人,封国也随之被撤销。
不少人觉得,所谓“无子,绝,国除”,意思是霍去病没了子嗣,进而导致冠军侯的封国被取消。
从上下文推断能明白,此句话的主语理应是霍嬗。通过对前后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就可以确定该句子所指的主语正是霍嬗。
在汉代,列侯爵位一般遵循父死子继的规则,除非皇帝额外施恩。就像霍去病,即便他另有子嗣,要是汉武帝没有特殊关照,那些儿子也不能承袭霍嬗所获的爵位。
彼时的汉武帝,财政状况相当窘迫,手头紧巴得很,对钱财的需求极为迫切,正深陷资金匮乏的困境之中。
霍嬗离世前两年,汉武帝借口列侯们进献的酎金成色欠佳,一下子就把106个列侯给废了。这里面,有卫青的两个儿子,还有好几位跟着卫青、霍去病打仗立功而获封侯的将军。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列侯封国的赋税及收益,全都归列侯。可汉武帝把他们的爵位剥夺后,这些收益便改归朝廷了。
霍去病传予霍嬗的冠军侯,那可是万户侯的待遇。汉武帝虽因霍嬗早逝伤感,可这一大封国能收回,对他来说也不错。如此,他肯定不会再额外恩赐霍去病的另一个儿子封侯。
冠军侯的封国被废除,可不代表霍去病就没其他子嗣了。虽然侯国没了,但不能就此断定他再无别的儿子,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就像《史记》《汉书》通常不轻易记录大臣家眷,要是霍去病的儿子没突出事迹,也难被载入史册。毕竟这类史书,对记录对象有一定标准,没特别之处,确实不易留下笔墨。
虽说《史记》没记录霍去病其余子嗣,可班固于《汉书》中,却将霍去病后代的状况给讲出来了。
《汉书·霍光传》里有这样的记载,霍光呈上奏章表达感恩之情,说:“我希望分出三千户封邑,把兄长的孙子、担任奉车都尉的霍山封为列侯,让他去供奉兄长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祭祀。”
《汉书·外戚传》里还提到,因霍光的缘故,汉宣帝将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以及霍山的弟弟霍云,都封为列侯。
由此可见,霍去病起码有俩孙子,一个叫霍山,另一个叫霍云。霍光掌握大权之际,霍去病这两位孙子也常伴霍光身旁。
在这些受封者里,霍山获封乐平侯,而霍云则被赐予冠阳侯的封号。他们凭借自身条件或家族因素,得到了这样的爵位封赏,在当时的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
霍光离世后,情况突变。霍山、霍云伙同霍光之子霍禹图谋造反,这一不轨之举,很快被汉宣帝察觉,最终他们被汉宣帝果断诛杀,落得个悲惨下场。
霍去病最终竟连一个子嗣都没留存下来,在历史的长河里,他辉煌的人生轨迹后,并未有血脉传承延续,仿佛一颗璀璨流星划过,却未留下可供追溯的家族脉络。
也有人认为,霍山与霍云或许并非霍去病的嫡亲孙子。存在这样的可能,要么是霍光把他俩过继给了霍去病,要么是霍光将他俩的父亲过继给了霍去病。
就这事,我觉着吧,霍山跟霍云都因谋反丢了性命。要不是他俩是霍去病亲孙子,依照《汉书》的记载习惯,说不定真能在史书里留下关于他们谋反的记载。
从《汉书》的记载情况来看,过继这事儿大概率是没有的。毕竟连《汉书》都没提及,由此推断,过继的情形很可能并未真实发生。
【05、写在最后】
诸如《史记》《汉书》这类史书,那可都是相当“吝啬”笔墨的。它们不会啰里吧嗦,而是以简洁精炼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内容呈现出来,在有限文字里承载丰富历史信息。
要是大臣的夫人没啥特别身份,也没做出啥引人注目的事儿,一般来讲,很难在史册里留下记载。
就算是大臣家的公子,要是没承袭爵位,也没啥特别的功绩,那在史书里头,基本就难寻其踪迹了。
因此,虽说史书中未提及霍去病的妻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尚未成家。或许只是因某些缘由,这段婚姻未被史官记录下来,不能仅依据史书的空白,就断定他没结过婚。
恰恰相反,按汉朝男子的平均成婚岁数来看,要是霍去病到24岁还没成家,那么被记录下来的概率反而更高。
从史书无相关记载这点来看,霍去病大概率是按常规方式婚配的。没有史料特别提及,就意味着他在婚姻方面,或许遵循了当时普遍的做法。
同理,《史记》跟《汉书》仅记录了霍去病之子霍嬗,可这并非表明霍去病仅有这么一个儿子。
霍嬗能被记录,在于承袭冠军侯爵位,加上汉武帝对他宠爱有加,甚至还为他创作悼亡诗,这才让他在历史中留下一笔。
霍去病其余子嗣,没什么突出事迹,在历史记录中也就难觅踪影。毕竟没有特别之处,史官们自然不会着墨记录他们的事。
你对此作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