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3天后,我把腾讯这款copilot锁进了程序坞

智东西 2024-11-21 18:54:22

作者| 程茜

编辑|漠影

1个搜索框、4个按钮,包圆AI搜索、AI笔记、AI写作、文生图、AI收藏夹……这样的AI产品总算来了。

10月25日,腾讯推了一款AI智能工作台ima.copilot,并上线了Mac版;短短23天后,Windows版上线。与多元化的功能相反,ima的首页并不复杂,就像传统搜索引擎的主页,交互入口十分直接明了。

▲ima首页

ima是一个集搜、读、写一体的效率工具,其中最亮眼的功能是:ima为用户构建了一个“第二大脑”——知识库。用户可以将论文、PDF、word文档、小红书笔记、微信公众号等内容上传到知识库中,并以此作为ima回答问题的来源,这些过去常在收藏夹吃灰文章的价值就能被反复利用起来了。

这样一来,一个更懂你、更聪明、能力更强大的AI智能工作台就出现了,深入体验了三天的我迅速将其锁定到“程序坞”。

在此背景下,ima AI智能工作台的日常使用方式,以及搜索、阅读、写作等诸多能力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智东西深入体验了ima后,以下是我们对这款产品的体验成果和对AI工作台未来的思考。

一、一个界面包圆搜读写,知识库帮你生成定制化回答

提到AI笔记、AI搜索、AI阅读、文生图等功能,你可能内心会快速浮现出一个对应的工具,但如果将这些功能全都放到一起,这样的工具该长什么样?

打开ima界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界面非常简洁,除了左上角对应的用户头像,以及相应的账户管理入口外,映入眼帘只有:四个按钮与一个搜索框。

其中,搜索框支持文字输入、文档输入、截图输入,下方的两个按钮是文档解读和智能写作。左侧状态栏为知识库和笔记。

问问ima:当你打开一篇公众号文章或者一个网页时,基于右上角的“问问ima”,用户可以点击随时调用AI能力进行总结摘要。一篇5000字的稿件浓缩到1000字,至少能节约70%的阅读时间。

文档解读:用户可以通过首页点击回形针按钮上传,文档打开后,问问ima再度出场,可以直接帮我总结摘要,或者列出可能的问题、生成脑图等。与此同时,这些界面得到的答案还可以快速添加到笔记中。

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安装了ima,我在拖动桌面上的文档时,就会自动弹窗启动ima。

新建笔记:ima还有一个页面与Word类似,这也是笔记、智能写作功能的主要页面。这一页面,用户的使用场景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负责记录阅读或者搜索过程中得到的答案,一个是文字工作者日常工作经常用到的辅助写作。

这几个功能入口各司其职,将阅读、搜索、写作的AI能力尽数提供给用户的同时,还让这些能力在不同页面之间巧妙形成了紧密的联动,将诸多能力隐入其中,能够深入用户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痛点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因此,最终呈现在用户眼中的ima界面,不仅外观直观简洁,还充分符合了用户的交互习惯。

搭建个人知识库:除了能搜出答案,ima 还有一个特点——边问边看,边搜边记。

简单来说,知识库就是让ima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把用户日常做的笔记、浏览的网页等统统喂给ima,让其在生成答案时能依据这一专属知识库。目前,知识库支持本地文档、网页、笔记类型,据了解其未来会在内容类型和导入方式上进一步迭代。

在此基础上,一个交互方便、功能多元化的AI智能工作台成型,同时,其首发的客户端载体,还能让其融入用户使用PC的各个场景,真正实现AI和生活、学习、娱乐的无缝集成。

二、办公神器、学习助手、旅行攻略,一个AI足矣

事实上,现在AI工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已经逐步提升,但鲜少有工具能兼顾多元化功能以及流畅交互方式。找不到对应的功能、操作复杂、响应慢……这些用户关于交互体验、使用效果的吐槽充斥在社交平台中。

从页面设计来看,ima已经为用户解决了交互体验方面的痛点,其首页没有复杂的选项,而是直接考虑到了用户在不同页面的使用需求,将对应的功能入口呈现出来。但对于使用效果,这一平台是否让AI能力的价值最大化还需要深入体验。

所以我重点选择了几个大多数人会经常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场景。

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几乎每分每秒都需要和文字打交道,因此在ima中最常用的功能也是笔记、问答。我在写作过程中偶尔会面临思路中断或创意枯竭,需要借助AI来激发新的写作灵感,但此前文档编辑和AI对话、搜索等工具各自独立,我需要另开网页或者工具才能完成这些操作。

现在ima的智能写作页面,我可以边写边搜,写作过程中直接输入“/”就能调用ima进行问答,或者选中我输入的段落跳转,就可以进行AI扩写、缩写、翻译,并且在生成过程中,我还可以上传参考文章,让其能基于此内容生成文字或回答问题。

除了文字生成,ima还集成了图片生成的能力,让我的文章直接文字与配图一步到位。

深入体验之后,这几天我已经抛弃了日常的文档编辑工具,用一个ima平台解决所有。

日常的写作之外,ima还能化身我的阅读助手,尤其面对有理解门槛的论文,这一助手就十分必要了。

例如:我上传了一篇全英文的描述机器人模型的论文,ima会在我上传成功后自动弹出“总结摘要”按钮,令我十分惊喜的是,其直接生成了一份完整的中文摘要,我可以根据这一完整摘要去进行针对性阅读,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

总结摘要后,ima还能根据论文快速生成直观的脑图,我可以将其添加到笔记中,然后对应着摘要、脑图,快速找到我想了解的信息。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用户对论文的了解更深入。总结摘要、生成脑图的同时,ima还会提出一些论文相关的延伸问题供我参考,让论文中生涩难懂的技术名词可以和行业应用、市场发展等相结合。在回答这些问题时,ima不仅会结合论文已有的内容,还会基于微信公众号等全网的知识进行解答,并提供对应的引用来源。

如果想要更为深入的问题探讨或解答,ima的深度研究能力就派上用场,它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全方位拆解,还会附上研究大纲。

最后,这些提问的回答、脑图等,都可以快速被添加到智能笔记中,直接形成系统的笔记以供后续参考。

在工作和学习之外,ima还被我挖掘出了新玩法——拯救了我落灰许久的小红书笔记、微信公众号文章收藏,将这些内容输入知识库,ima可以帮我自动整理、随时调用,生成旅行、健身、饮食等各种攻略。

以小红书笔记为例,我把最近收藏的关于上海迪士尼攻略的帖子添加到了知识库中,然后询问ima“我年底想从北京出发去上海迪士尼,请帮我做一份完整的攻略”。

我立马得到了一份保姆级攻略,基于知识库生成的计划中,除了基本的交通、准备事项、酒店预定外,还把园内活动的细节也标注了出来。ima通过网罗知识库中迪士尼攻略相关笔记的精华,列出了游乐园中主题活动的时间、具体的游玩路线、客流预测、优惠信息,以及多种游玩形式。

同时,我还对比了基于全网数据生成的攻略,其内容只涵盖了出行准备、门票购买、住宿推荐、交通指南、省钱技巧等基本方面,只能帮我完成前往游乐园前期的准备工作。

▲左为基于全网生成的部分攻略截图,右为基于知识库生成的部分攻略截图

显而易见,凭借知识库的强大能力,我能够更迅速地获取到契合自身需求的答案,这不仅提升了我日常使用AI工具效率,还使得AI的实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这一刻你的记忆通过AI与办公、学习、娱乐形成闭环,让电脑中不同页面的信息都通过ima真正实现为你所用。

三、让AI与用户需求深度绑定,智能工作台应运而生

从整个AI应用市场来看,像ima这样内置多个AI工具,并且将好用、易用、能用等诸多点集于一身的AI智能工作台产品数量并不多。

但事实上,人们对于工具的底层需求并未发生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技术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石器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复杂机械,工具一直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得力助手。

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浏览器、office文档、邮箱、电子相册,来处理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信息输入、信息消化和信息输出。

进入AI时代,大语言模型和RAG(检索增强生成)代替了原先的第一大脑,由AI来作为第二个大脑专门做信息的组织管理,因此无论我们输入了什么,都能顺畅的搜索出来。

而ima配备的知识库是一种彻底改变知识管理的方式:作为一个完美的记忆助手,当你未来需要用到某些知识时,ima就会帮你们调取他们。这或许就是知识存储的未来。

换句话说,当你在ima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图书馆”后,你同时还可以拥有一个“图书管理员”。你只需要简单提问,它负责找出所有相关的素材。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能看到从互联网时代过渡到AI时代的影子:

以前第二大脑是App和小程序,而现在发展成了AI。

0 阅读:2

智东西

简介:智能产业第一媒体!聚焦智能变革,服务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