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DeepSeek时刻”出现,令美媒感叹,凸显中美制度差距

军情作家陈曦 2025-02-10 15:11:59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的迅猛发展,正成为另一个“DeepSeek时刻”。

数据显示,2020年,在全球价值5000万美元以上的医药行业交易中,中国企业的参与度不足5%,但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已跃升至约30%。

此外,全球生物制造产能排名前十的机构中,中国占据六席。

这个领域过去一直是美国的传统强项,甚至曾接近垄断。但局面正在改变,就像AI领域经历的冲击一样——美国企业曾在人工智能赛道占据统治地位,然而DeepSeek的崛起,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神话。

如今,在生物技术行业,中国也正在复制这一进程,打破西方的技术壁垒,并且其突破方式与DeepSeek如出一辙。

DeepSeek

中国崛起的三大核心优势

其一,国家战略布局,政策支持稳定。生物技术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以来,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并持续优化。

相较于美国企业面临的市场波动和政策不确定性,中国的政策支持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还大幅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使得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落地。

其二,人才回流,科研实力跃升。近年来,大量海外受过严格训练的顶尖科学家和专业人才选择回流中国,使得本土生物技术的研发水平取得飞跃。

同时,中国还拥有高素质且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三,产业集群效应,协同创新加速突破。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从研发、生产、检测到审批,各环节紧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

资本、人才和技术的高度聚集,不仅加快了产品研发的速度,还让产业升级的步伐更为稳健。

科研人员

成本和效率优势

美媒特别提及,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低成本+高效率”模式,是其快速崛起的关键。

数据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比西方国家低约40%,这一优势贯穿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到大规模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时间成本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中国的临床试验推进速度比美国或欧洲快50%-100%,而临床前开发阶段甚至可能快100%-200%。

换句话说,中国企业能以更快的节奏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占据先机。

而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虽然在研发上投入巨大,但高昂的人工和运营成本拖累了效率。

再加上美国复杂的审批流程,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让产品落地。

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

凸显制度方面的差距

中国能够在各个领域百花齐放,赶超美国,并打破美国的垄断,说明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因为某一个领域撞了大运,而是因为制度方面的差距。

中国通过国家级规划(如“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相较美国分散的州级政策和依赖市场驱动的模式,中国的顶层设计更有利于快速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比如说,“健康中国2030”“中国制造2025”这些长期规划,确保了国家在关键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政策连贯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和强大支持。

而美国的政策连贯性,完全是听天由命,企业刚开始发力,政策直接180度转变,根本没有什么长期的规划。

这种差距不会随着时间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中国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突破,将形成更强的“虹吸效应”——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多人才,最终主导行业标准,夯实供应链,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

可以预见,未来类似的“DeepSeek时刻”不会是个例,而将成为常态。

0 阅读:165

军情作家陈曦

简介:深圳卫视军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