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难题,即便经过无数专家的努力,却依然高悬在顶端无人能够攻克。
这些难题不仅是国家竞争的焦点,更是技术突破的重大标杆,而在这其中,有一个被美俄两国科研团队苦苦追逐、甚至放弃的难题,却在一个普通的中国老头手中迎刃而解。
这项突破不仅令全球瞩目,更为老头赢得了中国最高科技奖——1000万元的奖金,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收到奖金后,竟把这笔巨款全额捐赠了。
那这个老头究竟是谁?

这位老人名叫王泽山,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泽山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工作。
在那里,他很快接触到了火炸药的研究,但火炸药的研究并非简单的技术难题,它涉及到化学、物理、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科研人员具备深厚的基础功底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不过,王泽山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要突破技术瓶颈的决心,因为这对他来说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最初,王泽山面对的,是无数无法预见的技术难题,火炸药的性能提升不仅要求更高的爆炸效率,还要兼顾安全性与稳定性,这种平衡一直以来让许多科学家都感到头疼。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唯有坚持与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然而,真正的突破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当时,中国正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火炸药的研发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
火炸药作为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其性能的提升直接影响到军事力量的展现。
然而,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火炸药的爆炸威力与安全性方面,面临诸多技术瓶颈。
作为年轻的科研人员,王泽山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深入火炸药的核心技术,在不断地失败和实验中找寻着突破的路径。

当时面临的有三个大难题,第一个就是可以适配各种射程的模块化发射药。
众所周知,评判一个火炮的先进程度,首先就要看其灵活性和射程调整,以前的火炮都是固定射程,调整起来十分困难。

美俄等国为了实现指哪打哪的目标,不惜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去研发这个发射药,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我国也同样在这个问题上陷入困境,而王泽山院士另辟蹊径,放弃了老旧模版直接设计出了一个可以随意组合的模块化发射药,这就使得我国的火炮可以随时调整到精确射程与目标,远超西方国家的技术。

其次便是低温发射装药技术,因为在极端天气下火炮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泽山院士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让火药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燃烧反应。
这样一来,火炮就能在任何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而这也是外国科学家束手无策的难点。

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废弃火药的再次利用。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各个美国都会深藏大量的火炸药,这就造成了每年都有很多国家的火药因过期而废弃。
这些火药不仅占地方,增加安全隐患,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都采用焚烧或掩埋的方式来销毁。

很显然,这两种方法都不是最优的选择,而这时王泽山院士研究出了废弃火药回收利用技术,这不仅解决了污染和潜在隐患,还节约了大量的资源。
虽然如今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但那个时期的科研环境充满了困境,实验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甚至很多技术都是靠手工计算和试验反复推敲。

巨大的贡献让王泽山院士三度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2017年时,国家最科学技术奖更是给了他500万的奖金。
然而,王泽山却根本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在2021年时,他将自己得到的奖金全部拿出,凑够了1050万捐给了南京理工大学,希望这所学校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王泽山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与突破,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历程,更与他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无私奉献紧密相连。
在无数次的科研攻关中,王泽山始终未曾忘记自己肩负的教育责任,他深知,科技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一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后继者的不断创新与延续。

在王泽山的实验室里,年轻学者与学生们几乎每日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常常亲自参与到实验的每一个细节,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生。
他没有把自己视作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以身作则,和学生们共同探讨问题。
王泽山的教导不单是传授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将自己多年来在科研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一代,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
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他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灌输了舍得与奉献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学生在面对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实验时,陷入了困境,实验数据的结果一次次与预期相差甚远,学生开始感到沮丧,甚至动摇了继续下去的信心。
王泽山得知后,并没有直接给出解答,而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在这过程中,王泽山的耐心与坚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舍得”的意义,有时候科研的成果需要放下个人的急功近利,只有沉下心来,才能真正掌握技术的核心。
王泽山对学生们的无私奉献并非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投入,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的信念,他的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形成了与他相似的科研态度与价值观。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选择了继续投身于科研事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更有学生在自己取得一些成绩后,始终记得王泽山的教诲,并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传承这种奉献精神。
王泽山曾说,科研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最难的,往往是如何保持初心,如何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不被浮躁的潮流所动摇,才得以走得更远,影响更多的人。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