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份来自外婆的礼物,请签收

凤凰WEEKLY 2024-09-05 16:57:28

文丨豆米

编辑丨雪梨王

靠着两根荆木棍支撑,鲁绪玲才能缓缓行走。她的腰几乎弯成直角,右臂挎着半桶磨碎的苞米,木棍往前戳一下,脚就跟着向前挪一步。一条腿颤巍巍站稳了,再拄着棍子挪另一条,就这么一步步挪到鸡圈里。鲁绪玲抓着栅栏的网格,一点点把饲料倒进鸡食槽里。

她喂着300多只鸡。喂鸡的活儿,一天要干两轮,别人几分钟就能干完,鲁绪玲行动不便,每次要花上一小时。她每天五六点钟起床,里里外外忙活一整天——喂鸡、喂猪、清洗猪圈、打扫院子、做饭洗衣、收鸡蛋,一直干到天黑。

25年前的一场大病后,鲁绪玲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年她28岁。自那之后,她的活动范围被圈在小院里,直到2021年开始养鸡。鸡蛋代替她去到外面的世界——从这个偏僻的陕南山村,通过网络和快递,抵达全国各地。鲁绪玲每年能挣到三四万纯收入,她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也成了村里的创业带头人。

鸡苗、一部分鸡饲料、养鸡技术、鸡圈的围栏,都是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当地公益组织“守望大山”免费提供给像鲁绪玲等农村留守老人的。2017年起,“守望大山”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被命名为“外婆的礼物”,项目随后参加了“99公益日”的网络筹款。截至目前,项目已经获得超过83万名爱心网友的捐助,累计帮助了2000多名像鲁绪玲这样的老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持续增收、助力养老并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留守村庄的老人们

白天去鲁绪玲家,很少能在客厅或房间找到她。她不是在鸡圈,就是在猪圈,要么就在厨房打转,烧火做饭或整理鸡蛋。上前帮忙的人总会被鲁绪玲拒绝,她要强、勤快,但凡自己能干的活都自己来。

每天下午四点多,日头没那么烈了,鲁绪玲就开始忙着第二轮喂鸡、收鸡蛋。她最宝贝自己的鸡蛋,会在塑料桶底铺一层编织袋,用手套轻轻将蛋放进去,再检查每个鸡蛋的大小和外观——太小或者裂开的蛋,留着自己吃,其余的用蘸了水的抹布一个个擦干净,仔仔细细码进蛋托,再清点好数量,有关鸡和鸡蛋的工作这才收尾。

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对鲁绪玲来说,没那么容易。

28岁那一年,她突然生了场病。辗转十堰、西安看过一圈后,医生说是小时候得脑膜炎留下的后遗症,导致小脑萎缩。脑袋指挥不了四肢,身上没了力气,但又没好的法子治,医生说,“最坏的情况可能三五年就偏瘫了”。

不同于外出打工的男性,五六十岁以上的农村女性大多一辈子没能走出大山,整日围着家务、农活和孩子打转。鲁绪玲倒是有过“靠自己挣钱”的经验——十几年前,她第一次养猪卖了1000块,高兴得哭了,她用这笔钱把家里两张桌子大小的猪圈扩建,第二年喂了更多的猪。丈夫外出打工,家里牲口没的吃,她就自己用电钢磨粉碎了粮食喂牲口,成了村里第一个会用钢磨的女人,又激动地哭了一场。

生病之前,鲁绪玲能干得很。地里种着十几亩庄稼和烤烟,家里没车,路也没修好,收完的粮全靠背。她扛着100多斤的粮食一趟趟往家里送,连休息时间都没有,渴了就在路边水管喝两口接着干。

突如其来的病症压倒了她。刚开始,鲁绪玲接受不了,她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喝。女儿李燕记得,她几次看到母亲躲在屋后偷偷抹眼泪,想不通“怎么自己会生这个病”。在家人的疏导和鼓励下,为了让自己的大脑和四肢得到锻炼,她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天打扫屋里屋外,给老人孩子做饭,日子慢慢熬了过来。

靠着两根荆木棍支撑,鲁绪玲才能缓缓行走

2021年,“守望大山”到村里推广项目。最初,鲁绪玲的丈夫李希生以为是搞传销的,“哪有这么好的事?再说要卖不出去怎么办?”毕竟村子离县城近10公里,也不通快递,更别说卖鸡蛋了。他特地跟政府工作人员打听了一圈,确认靠谱,才决定尝试。

实际上,鲁绪玲早就想过养鸡,但“盖鸡圈要钱,买鸡苗、饲料也要钱”,她担心投资了挣不回本,没敢提过。尝试的第一年,鲁绪玲养了200只鸡苗,村民们看她养得好,过来打听。鲁绪玲说这是发的鸡苗,没多少成本,还不吝啬传授经验:“夏天天热,要给鸡吃点凉性的东西,饲料里加点金银花。”

看到她赚了钱,村里养鸡的人也跟着多了起来,鲁绪玲成了创业带头人。

她家也成了西沟河村三组的鸡蛋收集点。每天,村里50多户参与“外婆的礼物”项目的老人,会把收来的鸡蛋送到鲁绪玲家;每隔两三天,李希生将蛋送到“守望大山”在旬阳县城的站点。

一个鸡蛋视大小不同,收购价格分别是8毛和1块2,机构的工作人员会进行质检、包装,再通过网店、直播和线下店铺,将鸡蛋销售到全国各地,也定期寄给项目的捐赠人,作为回馈的礼物。

这是来自外婆们的礼物,更是她们的尊严和价值所在。

“光靠捐不行,得有商业造血”

鲁绪玲这样的老人,“守望大山”基地负责人刘飞见过太多。他们一辈子几乎没走出过大山,或因身体,或因年龄,逐渐失去了劳动和赚钱能力,没有经济来源,又害怕给子女添负担。而养鸡、卖鸡蛋,成了他们最现实的出路。

2016年前后,“守望大山”开始在旬阳农村开展“外婆的礼物”项目。首先选的就是刘飞出生的殿湾村,一来她容易建立信任,二来村民居住比较集中,村子朝阳,适合养鸡。第一年,村里发展了10来户,每家发了五六十只鸡苗。刘飞把电话留给老人们,鸡子生病了,她就帮忙在县城买药,或者教老人在山里挖点草药加进饲料里。

每隔一两天,刘飞就骑摩托车进山挨家挨户收鸡蛋,赶上农忙时,还得翻几个山头去地里找人。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50多岁到80多岁的老人。

有一户老人70多岁了,身体不好,三个儿女都在外省。孩子要接他们出去,老人不愿意。儿女们只好加上刘飞微信,时不时找她帮忙买东西送回家。给家里拉网线、装监控,也会转账给她,拜托她换成现金给老人送去。每次刘飞送东西过去,老人都一边推辞说“家里啥都有,还花这些钱干啥”,一边又把收拾好的芝麻、绿豆和腊肉,托她再寄给远方的孩子。

刘飞定期会去村里收鸡蛋并探望“外婆”们

“外婆的礼物”帮助的就是这样的留守老人。第一年他们自主筹款发放鸡苗,靠创始人张新斌的朋友圈售卖鸡蛋。但他们很快发现,纯做公益是行不通的,因为鸡苗要钱,要维持项目的运营也要投入,“光靠捐不行,你得拿钱来帮,得有商业来造血,要有经济支柱才行。”刘飞说。

通过网络筹款的同时,项目也开起了网店,“以买代捐”。通过爱心认购,募资筹款,用于发放鸡苗、猪苗等创业物资,再将老人亲手养殖获得的鸡蛋、土鸡等农产品回馈给捐赠者。同时,还协助老人把鸡蛋和土特产销售出去,帮老人创业增收的同时,也让绿色食材走出大山。

事实证明,这的确是更有效的模式。在“守望大山”项目筹款官吕高升看来,互联网公益模式最有利的就是可以让项目触达更远的地方和更广泛的群体。同时,也将项目更全面展现给用户,让他们更直观了解项目的设计、执行和进展。这也可以推动项目一步步创新。

“外婆的礼物”是第一个在腾讯平台做“以买代捐”模式的公益项目,吕高升认为,直接将筹款换算成可生产物资发给老人,相比于传统模式能为老人带来加倍和持续的收益。他们也收到来自捐赠人的反馈,除了外婆的鸡蛋这个最直观的回馈,他们还可以看到项目对老人生活带来的持续改变,这是一种长久、可持续的回馈。

以买代捐相比传统公益模式能为老人带来更持续的收益

几乎每个月,项目的最新进展和外婆们的近况都会在公益平台上更新——比如2024年1月,外婆们忙着准备年货;3月,开始摸底工作并给外婆们每人送去一枝玫瑰;4月,发放了今年第一批鸡苗和猪苗……作为公益机构从业者,吕高升感受到项目透明化带来的助益,“这会让我们和捐赠人建立一个更好的长期的信誉的关系,他们会更长久支持项目,也更有利于我们对外开展与捐赠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合作。”

透明化的确吸引了更多用户参与。比如山东人周明,起初做公益时,他会送些日用品和电饭锅给老人,遇到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的老人,就会掏出现金捐助。但老人们硬气,总是推脱说不要,他只得硬塞给对方。

几年前,周明得知了“外婆的礼物”这一项目,参与至今,除了线上捐款,他每年还带同行和家人去山里探望和陪伴老人。“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老人们心理接受度能高一些。这样一来,老人可以养活自己,公益项目也能长期做下去。这让劳动更有尊严,生命也更有价值。”在腾讯公益筹款平台,项目已经召集到超过83万名周明这样的捐助人参与,共筹集到超过755万元善款。

周明每年都带同行和家人去山里探望和陪伴老人

另一方面,机构也在积极探索电商,这些年来陆续在各个平台搭建起了十几个销售当地农产品的网店,在旬阳当地开设了线下店铺。再加上与腾讯公益合作的宣传效应,以及平日去村里探访拍摄的短视频素材加直播带货,不断为外婆们的鸡蛋找到更广泛的市场,拓宽销路,进一步反哺乡村做公益。

挣到钱后,老人们对自己也大方了——会给自己买药,生病了主动去住院,偶尔也找刘飞帮忙买牛奶回来补钙。安康的夏天太过闷热,有老人还托刘飞帮忙买了台空调。

几年下来,“外婆的礼物”已经带动了十几个村子的两三千老人养鸡。朋友开玩笑说刘飞像“老鼠”一样——成天往山里跑,头上身上总沾满尘土,她倒也乐意,“就愿意给村里老人帮忙”。回想起这些年,“帮忙”或许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公益心。

“现在我是家里掌柜的”

刘飞的母亲是最早加入养鸡项目的外婆之一。她患有听障,没上过一天学,大半辈子没挣过钱,甚至不认识纸币。参与项目后,她养了七八十只鸡,每月能挣大几百块,几年下来手里攒了一些钱。每次女儿买东西回家,她都要问:“花了多少钱?我给你,我现在有好多钱。”刘飞过生日的时候,老人数出500块要给女儿包红包。

还有更多意料之外的改变——由于老人耳朵听不见,跟人交流主要靠看口型。看到村里人坐在一起聊天,她会胡思乱想,以为别人在背着讲她坏话。养鸡后,刘飞看着母亲一早就起来忙着拔草喂鸡,自己种菜,用挣到的钱给自己买生活用品和水果,眼见着快乐了起来,也没空瞎想了。

“守望大山”通过网店、线下店铺带“外婆的礼物”走出大山,也回馈给捐赠者

鲁绪玲的女儿李燕也发现,养鸡这两三年来,母亲状态好了许多,养鸡已经成了她的事业,鸡也成了她的陪伴和价值来源。

鲁绪玲的身体也不允许她闲下来,她的腿脚和大脑都需要锻炼。养鸡之后,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好了不少,有时天还不亮就爬起来干活。李燕总劝母亲再睡会儿,“那不行,鸡饿了!”鲁绪玲说着,爬起来喂鸡。

有时候,李燕想帮忙把鸡喂了,可她拗不过母亲。鲁绪玲非要“亲自看看鸡长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问题”,她也拒绝女儿帮忙捡鸡蛋,一定要亲力亲为。

“感觉她找到了自己擅长的事情。你要是把她的活干了,她会觉得,你做了我的工作,那我干啥?”李燕笑着分析母亲的心理活动。

两人不在一起的时候,母亲和她的话题也总围绕着鸡。鲁绪玲会骄傲地告诉女儿今天收了多少鸡蛋,还会告状说有的鸡特别怪,会跑出鸡圈去山上下蛋,或是抱怨最近鸡不好好下蛋了。一个人在家,她也跟鸡聊天,“都吃饱了吗,喝到水没?”

每过一段时间,鲁绪玲就会捡一袋鸡蛋,让丈夫给亲戚们送去——这是她自己的东西,她有底气送人。自己挣钱后,她也会主动跟家人提要求了,不时要个发卡或鞋子。

李希生发现,鲁绪玲这两年还有了娱乐生活——看短视频。她甚至还发了很多作品,有加了各种特效的视频,也有自家院子、鸡和鸡蛋,每次她发鸡的视频,都能收到几十个点赞。

鲁绪玲会把收到的鸡蛋一个个擦干净再码进蛋托

刘飞也看到,通过自己的双手挣到钱后,外婆们在家里的话语权似乎也大了起来。其中一对80多岁的老人,老头是唱曲儿的民间艺人,家里收入都靠他在各种红白事唱曲得来,近两年他年龄大了,挣不着多少钱了。2016年起,老太太开始养鸡,每次刘飞把收鸡蛋的现金送去时,老太太都会自己去领,还跟老伴开玩笑说,“这是我挣的钱,我自己保管,你要用钱得找我拿,现在我是家里掌柜的。”

改变也发生在公益人身上。拿刘飞来说,她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她从没想过自己能走出大山。但做公益10年后,她学会了用电脑、骑摩托和开车,成了组织里独当一面的人。

眼看着农村越来越空,刘飞希望“外婆的礼物”能推广到全国,帮到每个乡村的空巢老人。她早就盘算好了,等到自己老了,也回农村老家,养鸡、种菜,过自给自足的日子。但项目推广在旬阳以外市区的尝试并不顺利。由于模式特殊,需要在执行和监管等各个环节做更细致和专业的投入,组织目前的能力还没能覆盖到更多地方。不过,“守望大山”仍在尝试,他们今年刚跟湖北的公益组织合作,在当地做了复制,发放了鸡苗。

而周明做过的公益,变成了挂在公司的锦旗,客户看到了,也更乐于与他合作。他还带着员工、朋友和孩子去山里探望捐助过的外婆们——这也是“守望大山”在村里组织的活动,给老人带去陪伴和热闹。之前的“99公益日”,周明还号召员工和“守望大山”的工作人员一起做线下劝募活动,“还想再做20年、30年,长期将公益做下去。”

远在陕南山村的鲁绪玲同样有了长期主义的决心——将养鸡作为自己的事业,直到干不动的那天。从过去到现在,她的心愿始终只有一个,就是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现在,她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外婆的礼物”在腾讯公益上线以来,共有38万人献出爱心帮助鲁绪玲这样的乡村留守老人。点击视频观看更多故事,看看鲁绪玲、捐助人周明的讲述。

“99公益日”今年升级为“久久公益节”,希望善意如涓涓细流,长长久久。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凤凰周刊冷杉RECORD,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0 阅读:4

凤凰WEEKLY

简介:有温度 有情感 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