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格尔木±400千伏换流站扩建工程进入关键阶段,采用智慧化安装实时监测系统和自动补氧装置,确保换流变压器抽真空注油工作高质量完成。该项目是国家电网服务“双碳”目标的重要工程,将提升青海新能源外送能力,推动绿色发展。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已达134.9万件,同比增长15%,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70%。去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增长29%。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推进精准匹配资源,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三、中国成功研制亚洲首台高空害虫监测雷达,由河南省农科院主导。该设备可自动追踪迁飞害虫的数量与种类,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助力农业虫害防控

四、3月31日,总投资7.03亿元的青海省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在黄南州尖扎县开工。工程覆盖3州7县20个乡镇,采用12项新技术,实施三大攻坚任务,建成后护民众安全,还实现防洪生态“双赢” 。

五、4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政策明确“六个一批”目标,助力产业爆发式增长。真不错,广东这下又要大步向前发展了!

六、4月1日,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组织了陆海空火等多军种联合演训。国防大学教授张弛解读称,这次演训体现了解放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一方面,只要“台独”分裂势力挑衅,解放军就会进取一步,封锁链条也会越拉越紧;另一方面,解放军在台海作战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手段多样化,作战能力越来越强。

七、国家助学贷款新政:2025年免息且可延期还款四部门联合推出政策,减轻学生还款压力,支持高等教育普惠发展。

八、昌九高铁共青城东站项目站房主体混凝土结构顺利封顶。该站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理念融合鄱阳湖生态特色与共青城“青年垦荒”精神。站房总建筑面积9979.85平方米,采用“下进下出”流线设计,确保旅客8分钟快速换乘。项目建成将强化区域协同效应,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九、东北区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暨智慧供热峰会近日在沈阳召开,111家单位、238人参会。会上多方共商清洁能源发展,发布前沿成果,考察示范基地。此次峰会搭建合作桥梁,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 。

十、我国科学家领衔打造的全球首套"阳光扫描仪"正式上线!由中科院空天院胡斯勒图、石崇团队联合日法英等国科研力量,通过整合中、美、日、欧等新一代气象卫星,构建起覆盖六大洲的太阳辐射监测网 。该系统可每1小时生成5公里精度的全球地表阳光"体检报告",捕捉台风路径、高原辐射等细微变化,精度超越欧美同类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