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检大观园总有撞在枪口上的倒霉人。司棋是罪有应得,晴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薛宝钗是无法立足,而入画则属于不可避免的被牵连。
王熙凤带队在惜春房中丫头入画的箱子里搜出来一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一双男人的鞋袜……怎么看都是犯了大错误的。毕竟抄检大观园就是因绣春囊而抓搜这种内外男女之私。
可入画和盘托出她的隐情后,又觉得其情可悯。
原来这些东西都是他给贾珍当小厮的哥哥辛苦积攒的。
贾府伺候主子的小厮很多是不好做的,比如贾琏身边的小厮兴儿、隆儿更多充当着主子的娈童。
入画哥哥得到贾珍那么些金银锞子赏赐和玉带板子,分明也是“那样一个人”。
入画和她哥哥命苦,她老子娘在金陵看家,这边跟着叔叔婶子生活。她叔婶又是酒糟透了的人,有多少钱到手里也都花了。
入画跟着惜春在园子里,她哥哥就住在叔叔家里,得了钱不敢放在家中,托了园子的看门人送进来给妹妹收着。肯定是犯了规矩,但也其情可悯。
是以王熙凤也说有责任,却并非不能原谅。第二天尤氏也来作证,实在是贾珍给的,只是不该传递。
然而,面对众人都给的“网开一面”,惜春却铁了心的不容情,坚决不同意。
(第七十四回)尤氏和奶娘等人也都十分分解,说他“不过一时糊涂了,下次再不敢的。他从小儿伏侍你一场,到底留着他为是。”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任人怎说,他只以为丢了他的体面,咬定牙断乎不肯。更又说的好:“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
贾惜春坚持将入画打发走了,绝对不留。体现出薄情寡义的心性。然而事实是这样么?肯定不是。
惜春不要入画只是开始,她最坚决的是与宁国府“断绝关系”,随后与嫂子尤氏的一场吵闹,实际已算情断义绝。
先是撵走从小相伴的贴身大丫头入画,再与本家彻底划清界限,惜春分明在为日后的结果铺垫。
她此时已经打定将要出家的主意。一步步剥离自己身在红尘俗世的羁绊。
惜春虽与迎春探春一样,生活在荣国府跟着贾母,贾母也把她当做亲孙女。可她毕竟与贾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贾家那些势利眼们,林黛玉那么得宠还在背后言三语四,又何况是惜春?
贾母的精力已经不足以悉心照顾惜春,她从小便在孤独中长大,自然生得孤僻。
惜春又与迎春懦弱不同。她虽因从小缺少父母家庭关爱,养成孤僻性格,却极为自尊自强。这就导致她在与哥嫂的相处中并不被动。
惜春出生时母亲去世,父亲贾敬因此对她不闻不问,撒手去了道观。
她又不能被哥嫂抚育,是贾母吩咐王夫人抱过来养育。而贾珍和尤氏也是无心,对小妹妹并不关爱。
所以惜春从小感受的,就是不被疼爱、被父兄家族抛弃的孤独。
然而细看惜春的孤介性格,更多继承了她父亲贾敬。
贾敬那种能舍去一切的性格,何尝不是如今惜春的样子?
贾敬尚道,惜春崇佛,这对父女的相似程度,在他们双双将最亲的身边人和家族都抛弃后,是何等的相似。
总有人说惜春不是贾敬的女儿,怕是没看懂曹雪芹的文字。
惜春从小爹不亲兄不爱,入画就是她最亲近的人。她将入画舍弃,便是做好了要“出家”的准备。
当初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她就说要剃了头发做姑子去。从惜春判词图画来看,她的结局也正是出家,青灯古佛伴一生。
惜春舍了入画,舍了宁国府,不是她对人无情,而是对自己无情。
她要将自身所有牵绊斩断,最终和她父亲贾敬一样,舍身给槛外那一方空空世界。
所以,别说惜春无情,她只是在找寻自己的人生。入画跟着她注定没有结果,不如早做打算。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什么哥,嫂子不能抚养?历史上的包拯就是守寡的嫂子养大,最后中进士,成为宋朝名臣。写来写去漏洞百出。
在古代长兄如父,是有义务养弟妹的,请几个魔王,奶奶,丫头婆子陪着,宁国府请不起吗?而且贾珍还把贾嫱带进宁国府抚养成人,别把贾珍说的一无是处,贾惜春如果在宁国府,贾珍会不关心,尤氏会不关心。贾母带走了惜春,让贾珍如何抚养?有贾母这个大神在,贾珍关心又如何进一步关心?贾母先入为主接走贾惜春,自然让惜春体验不到宁国府温暖,虽贾珍各种不堪入目,贾母接惜春入府,就没尊重宁国府意见,不顾礼法接这个人,那个人到府邸抚养,间接导致家人失去温暖,而且两个府邸都是乱像爆发,打破了最后一丝希望,贾珍和秦可卿的事儿,荣国府各种事情,不让惜春绝望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