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
人,一旦步入了婚姻,就少不了要生儿育女。
对于很多人来说,生孩子容易,但孩子的照看却成了一个难题。
毕竟,现在的家庭,基本上夫妻双方都有稳定的工作,如果一方辞去工作,在家专心带娃,那不仅意味着ta的事业,就此中断,带孩子期间可能还会与社会脱轨,而且家庭收入也随之减少,没办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及教育环境。
而若是花钱请保姆,不仅仅是额外增加一笔开支的问题,还要担心保姆的人品,以及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毕竟保姆终究是一个毫无关系、且不知根底的外人,万一碰上一个素质比较低下的,很可能就会得不偿失。
因此,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很多夫妻在当了父母以后,对于孩子的问题,往往会选择让孩子的爷奶/外公外婆来帮带。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老人的帮带其实也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有些老人因为担心两代人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会产生一些小摩擦,或者是考虑到身体的原因,关于带孩子最初可能会有些犹豫,但碍于子女“不带孩子不给养老”的提议,最终只好点头同意;
还有些老人看到子女生活压力大,体谅子女的不易,在身体还允许的情况下,会主动提出帮子女分担。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老人帮带孩子,作为子女,都应该报以感激,因为不管带孩子是“本分”还是“情分”,至少有了老人的帮助,子女不但不必再放弃事业,而且在生活上也能轻松不少。
我们常说,“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亲人之间,也应该如此。作为子女,对老人帮带孩子最好的“回报”,就是善待他们的晚年,在他们有难处时也能“挺身而出”。
切不可用到老人时,是一种态度,而一旦不需要老人,则又变了“另一副面孔”。
读者李阿姨今年68岁,在儿子家帮带孙子已经十年。
十年前,儿媳生下小孙子后,李阿姨跑去照顾了月子。
本来李阿姨想的是:待儿媳产假结束去上班,她就回老家,到时让儿子请一个保姆,她每月会拿点钱“资助”,一直到孙子断了奶,她再接到身边照顾。一来,儿媳和她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有些习俗不一样,她担心住在一起久了,她和儿媳会有矛盾;二来,她和老伴儿在老家的县城有一家开了多年的店铺,虽说生意谈不上特别好,但忙起来也能累得够呛,眼看着她和老伴儿年龄也不算小,她不放心把老伴儿一个人扔在家。
但,拗不过儿子“太花钱,而且信不过别人”的百般恳求,再加上老伴儿也表示“再干两年就关店,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的安慰,李阿姨思考再三,便同意留下带孙。
“儿子要孩子有点儿晚,一直都忙着拼事业,我想着他好不容易从小地方拼到了市区,也不想拖他的后腿,再加上我儿媳是事业单位,上班时间相对稳定,她声称还能帮我分担点儿,因此我也不好意思再去拒绝,毕竟,当爹当妈的,哪能看着孩子为难而不管呢,能帮就帮一些吧。”
就这样,李阿姨开始了她的带娃生涯,虽说偶尔她和儿媳在育儿方面的确会发生一些争执,但好在婆媳两个人都够包容、也不记仇,而且儿媳下班后还能主动帮把手,因此,对于这份“重担”,李阿姨虽然身体上有点累,但心里觉得很知足、幸福。
就在李阿姨想着等老伴儿把店关掉,她就带着孙子回老家,和老伴儿既能互相作伴,也能照顾小孙子的时候,一场意外,打破了她的“美好”。
孙子快两岁的时候,李阿姨的老伴儿因一场意外离世,为此,李阿姨大病一场,卧床不起。
或许是不想让李阿姨伤心,又或许,是不想让她觉得自己以后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儿子当时提出把县城的房子卖掉,同时又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作为儿子,一定不会亏待李阿姨,让她就一直留在身边,反正早晚都要给她养老。
“爸不在了,姐又不常回来,妈你就别回去住了!以后就和我住一起,你别想那么多,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毕竟你还有那么多年的福要享呢!你放心,你孙子、还有我,绝对让你过上好日子,让你过得开开心心、舒舒坦坦!”
看到儿子诚恳的态度,想到自己的处境,李阿姨只好点了头,这之后,她把卖掉老房子的钱,和老伴儿的十万赔偿款,又拿出了大部分攒的钱,让儿子在市区全款买了一套大一点的房子。
“你和小倩结婚,我和你爸那时也没多大本事,只给了你们五万块钱,现在,孙子也两岁了,不能总一直租房子,就换一套大一点的吧!也算是在外有一个窝了!”
儿子和儿媳自然是非常感动,他们声称一定会好好报答李阿姨,不会让她白辛苦一场。
如此,李阿姨便留在了儿子家,那些年,她是照顾了小孙子,可孙子也给她带来了心里上的慰藉,让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孤寡老人。
就这样,李阿姨在儿子家一住便是十年。
如果说十年前,是辛苦“播种”的时光,那么,十年后的现在,对李阿姨来说,就是该轻松享受“成果”的时刻了。
儿子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儿媳工作虽然依旧稳定,但比以前也强了一些,至于小孙子,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需要处处操心,为此,李阿姨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放松。
尤其是最近两年,为了“犒劳”李阿姨,儿子时不时会给她报个旅游团,让她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以前所做的付出真的很值得!
正当李阿姨沉浸在这幸福的生活中,暗自感叹自己可以过个安稳的晚年时,儿子的一番话将她拉回了现实。
这个月的中旬,李阿姨得了一场重感冒,住了一周的院,这是她在儿子家这么多年,第二次住院。
不知是不是这一次女儿没能来医院照顾李阿姨的缘故,她出院回到家,儿子说了几句他姐姐的不是后,突然话锋一转,开始安排起了她:“妈,您现在年纪也大了,是得多注意身体了!以后不能再让您替我操心!这些年,您都是照顾我,也忘了大姐,不如您去大姐家呆一段时间,也省得她心里生闷气!觉得是我拽着您不放!”
李阿姨笑了笑,没把儿子的话放在心里,“你姐气啥啊?咱们这不都是这样吗?爹妈跟着儿子,要不咋说养儿防老呢!我既然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也不差这几年,没事儿!你就不要多想了!”
儿子犹豫了一下,支支吾吾,“妈,那个,我的意思是,您该歇一歇了!没必要把心思放在我这了!总得替自己的以后打算了……”
看着儿子闪烁其词,一旁的儿媳也是沉默不语有心事的样子,李阿姨似是想起了什么,顿时收起了笑容。
“你们想让我怎么歇?是让我去你姐家养老吗?你们觉得你姐会接受我吗?哪有女婿给岳母养老的!”
“妈,住不了多久,就几年,您不还在我这里住了十年吗?等您孙子上了大学,不用操他的心了,我一定去大姐家把您接回来!您知道的,你孙子读书正到了关键阶段,我们又得挣钱供他,没那么多精力再去照顾您,我们是怕待您不周,到时再被大姐埋怨。”
听到儿子的解释,李阿姨非但没能消气儿,反而是怒火攻心,她实在是没想到,自己为儿子费心费力,终究是“白忙活一场”!
想了想,她长叹一口气,很是无奈:
“儿子,我这些年对你们怎么样,你们心里都一清二楚。我是真想不到你会这样自私!是谁说的让我一直在你身边常住的?当初让我留下的是你,如今让走的还是你!
我几乎把全部心血放在你身上了,为了帮你,我又是卖房子又是给你钱,也为此薄待了你姐,得罪了她!现在,我老了,没力气了,你又让我去找你姐,我还有什么脸去面对她?
算了,你有难处,我不逼你,我现在有两个条件:要么把房子还我,那些钱都是我给你的,你放心,以后我百年了,房子还是孙子的;要么就给钱,我自己在外租个房子也好,去养老院也罢,绝不再打扰你一点!你自己拿主意吧!总不能让我睡大街吧,反正我是绝不会去你姐家给她添乱的!我老了,要脸,丢不起这个人!”
也许是没料到李阿姨的反应会这么大,儿子急忙上前,又是道歉,又是安慰。
李阿姨与儿子最终和解,儿子虽说责怪自己是压力大、一时糊涂,并发誓绝不会再说一次“胡话”,但李阿姨还是下定了决心要搬出去。
她这样说,“房子,我也不是非找他们要,我就是想有个窝!我给儿子说了,让他在小区给我租一间房子,不用太大,够我老婆子住就行,每月再给我一些买菜钱!以后我真动不了了,他若不想管,我也不会逼他!反正我是不会再和他住一起了,既然他都把话说出来了,就是烦了、厌了,我也没必要再往上凑。往后我还是靠自己吧,保重好身体,就是最大的福气!”
李阿姨的“觉悟”让我既心酸又钦佩。
心酸的是,生活中,像李阿姨这样的老人,倾尽心血为子女付出,到最后,不一定会被善待,甚至还有可能会被“厌嫌”;
钦佩的是,李阿姨能认清现状,没有和儿子继续“纠缠”,也没有因为儿子的“薄情”而自怨自艾,能有独自住出去生活的勇气、魄力,真的让人刮目相看,因为,有太多的老人,到了晚年,宁愿忍受儿子的苛责、儿媳的白眼,也必须得“靠”上儿子。
其实,老人的养老一直都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大问题。
有养老金的老人,不管子女靠不靠得上,晚年生活还能有一些保障,而那些既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多少存款的老人,晚年能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全凭子女的良心。
所以,我始终认为,同时也一直提醒身边的老人,也包括我自己的父母,不要“过度”付出,提前为自己的晚年做好规划,多攒点钱,多保重身体,不到万不得已,真没必要一股脑儿把钱分给子女。
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子女,他也不可能事事都能替父母考虑周全。
有时候,作为父母,与其把养老的事情全部寄托到子女身上,不如早早替自己做好准备。
因为,凡事皆会变,唯有自己才能一直靠得住。
这种儿子,不养也罢
这些当妈的还乐此不疲的倾尽全力帮儿子,理直气壮的薄待女儿,其实按比例来说儿子算计老人的比女儿多多了。
没死之前,所有钱和房子都不要给出去!
现在能自理还好说,等到老得不能自理了,看你怎么办?养个白眼狼儿子太悲哀了
有志气的母亲, 顾脸面的母亲,白眼狼儿子,孙子也好不到哪去!
水往下流,自己的付出,喂出了白眼狼一对,心寒啦,所以呀,捂好钱袋子,留住自己的房子🏠,坚守底线,过好晚年!
这是啥儿子呢卸磨杀驴白眼狼
种孬[呲牙笑][呲牙笑]
再亲的儿子,也亲不过他们夫妻之间的亲情。母亲早该留一手。
人最后还是得要靠自己!
这儿子没翻脸虐待她算好的了
农村的封建迷信又害死两个人,本来第二次作案让警察验尸,后面那两个人就不会没命。
鄙视这样的老人,把自己活成这样
人得依靠自己
我朋友也这样的。外公外婆帮他们养二娃到高中初中,去年她买了排屋就要把老头子赶回乡下。可怜二位老人家,回乡下住破房,想重新造房现在也没钱(因为带了十来年娃没出去赚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