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迁出中国,一场双输局

壹零社科技宅 2025-04-06 05:24:37

全球PC产业链正经历一场静默的地震。

01

产业链大迁徙背后的双输困局

宁花10亿也要迁走90%产能?当苹果、惠普、戴尔等科技巨头的生产线在东南亚落地生根时,这场看似符合商业逻辑的产业迁徙,正逐渐显露出令人不安的代价。

继戴尔之后,作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制造商的惠普宣称,计划投入 1.5 亿美元(约合 10.9 亿元)来重组供应链,旨在确保至年底达成“90%北美产品于中国以外地区制造”这一目标。

相较舆论争议,冰冷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调研机构Omdia给出的数据显示,苹果、惠普和戴尔正在大规模将自家的PC产业链从中国转出,而东南亚承接了这些产能。

Omdia报告指出,东南亚地区,凭借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成为众多PC品牌的新宠。从2023年起,惠普与戴尔等美系PC品牌便率先行动,携手旗下OEM代工伙伴,将生产线从中国逐步转移到越南和泰国等地。

仁宝作为首批在越南设立新厂的代工厂,以及广达利用泰国既有资源进行的生产线转移,都标志着这一趋势的正式开始。

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时薪仅为中国的1/3至1/2)和关税规避需求(如美国对华加征10%PC关税),推动美企加速转移。而作为全球PC制造重镇,中国则在短期内面临订单流失、就业岗位缩减的压力。以PCB产业为例,超20家中国厂商被迫赴泰国设厂以承接外企订单,本土产业链环节被削弱。

然而,东南亚的“接棒”能力远未成熟。尽管仁宝、广达等代工厂已在越南、泰国布局,但当地供应链自给率不足,70%以上的零组件仍需从中国进口。当下,越南的PCB、芯片等关键部件依赖中国供应,这导致外迁企业仍需与中国产业链深度绑定。这种“半剥离”状态,反而增加了跨国企业的物流与管理成本。

02

跨国企业成本困境

这场迁徙并非单纯的市场行为,美国政府的政策压力是重要推手,其要求政府采购PC必须符合本土供应链标准,微软Surface、苹果MacBook等产品首当其冲。跨国企业为规避关税风险和政治不确定性,不得不将“安全”置于“效率”之上。

表面上看,东南亚的低人力成本与关税优惠能降低企业支出。但现实是,分散化供应链引发新的问题。

在效率损耗这一块,泰国、越南的基建与产业配套远逊于中国,交货周期延长30%以上。广达在泰国利用既有资源建厂,但仍需从中国调配工程师支持,这造成隐性成本攀升。而ODM厂商为争夺有限订单,陷入价格战,毛利率被压缩至5%以下。

最为讽刺的是美国要求供应链“去中国化”,但东南亚同样面临政治波动。泰国政局不稳定可能影响惠普的产能规划,而中美摩擦外溢至东南亚的风险亦未消除。

03

我国制造业的生态裂痕

产业链外移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已现端倪,首当其冲的是就业与地方经济。以苹果为例,其供应链涉及中国150家供应商和200多家工厂,订单转移直接导致相关企业收入锐减。

此外,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东南亚的崛起可能削弱中国在技术工人、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效率上的积累优势。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外部需求萎缩与内部消费不足形成恶性循环,产业链外移则会加剧市场收缩压力。尽管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但短期内难以填补传统制造业流失留下的空白,部分依赖代工的地区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风险。

对我国而言,产业链外迁冲击制造业根基,但同时也倒逼产业升级。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目前我国在消费电子领域已从代工转向高附加值环节,华为在PC市场的崛起就是有力证据,只是短期内就业与出口承压难以避免。

04

编辑点评

寻找第三条道路

产能迁徙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我国需加快技术壁垒构建,巩固不可替代的供应链环节。跨国企业则应平衡成本与韧性,而非盲目追求“去中国化”。毕竟,当产业链在迁徙中撕裂,没有一方能独善其身,唯有协同与创新,方能破解这场双输困局。

0 阅读:0

壹零社科技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