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多少在后方或者没有担任军事主官的干部,希望到一线主力部队打仗,像王智涛将军,从苏联回国后就希望到前线,但大多时间干军事教育,就是后来担任部队参谋长,也觉得有些遗憾,没有亲自指挥作战。
作为东北野战军6纵18师师长的王兆相,却与大家不同,他反而要求离开野战部队,到后方军区任职。
1947年,随着四平攻坚战结束,参加攻城作战的1纵、6纵、邓华纵队等部进入休整补充时期,而此时作为18师师长的王兆相要求离开老部队,觉得去哪里都可以。
三战四平是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第一次大规模攻坚战,此前德惠攻坚战投入4个师作战,这才投入7个师,分别是1纵、西满纵队、以及6纵17师。可是在攻坚作战时,发现城中守敌并非之前所掌握的不足两万,而是三万多。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展开巷战时,由于我缺乏攻坚作战经验,打得很艰苦,而且也没足够的弹药对敌人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进行摧毁,只能靠战士们一个打,推进速度非常慢,伤亡也可想而知。上级调6纵16师和18师作战,1纵部队撤下来,后改为阻击增援之敌。
6纵是一支特殊的部队,16师的前身是南昌起义部队,资格老,历史辉煌。抗战时期从115师343旅下辖团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一直作为3师的机动部队打不少硬仗。17师虽然是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可擅长攻坚爆破,在城市攻坚战中成为王牌主力师,该师一直是总部首长攻坚作战的一把利刃,在德惠攻坚战、三战四平、四战四平、锦州攻坚战、天津攻坚战中得到充足发挥。
这两个师各具特色,担负责任也大,哪一位首长不喜欢呢。在6纵下辖3个师师长来说,他们是独立的,可在6纵首长眼里他们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无论是哪个师完成作战任务,都是6纵的。18师相对来说没有过往的辉煌,是一支抗战时期军分区发展起来的部队,战斗力可圈可点。
在当时每个纵队都有最能打的主力师,也有战斗力一般的师,像1纵1师最能打,2师次之,3师是新部队战斗力弱一些,打硬仗还要1师。像2纵,5师就是主力,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抵达东北在钟伟领导下打得火热;像3纵7师也是头等主力师。
也就是说一个纵队,不全都是最能打的主力师,也不是最不能打的弱师,强弱搭配,就像部队新战士与老骨干的关系。
王兆相回忆说自己离开18师因打四平街时,他们完成突击任务,但纵队把功劳给其他部队,事情澄清后,首长也表达歉意。还有在兵力补充方面,没有被一视同仁。或许还有之前的一些情况,总之战斗结束后,随着一根导火索而爆发出来。
18师不是不能打,战斗力还是非常好的。抗战结束后,渤海军区下辖几个军分区部队组建独立旅北上东北,抵达承德后,被留下保卫承德。该旅暂时归杨得志纵队指挥,在第一次承德保卫战中,独立旅堵住口子,抓住战绩打得非常好,得到萧克、杨得志等表扬。如果不是杨得志纵队一个旅行动迟缓,战绩将更大。
当天要求离开纵队时,有些老战友也是劝他留下,总部首长也找他谈话,或者调其他野战部队工作。从这一面可以反映出,王兆相不是不能打。不知道是深思熟虑,还是“赌气”,他要求到后方工作,担任地方军分区司令员。
地方武装作战任务不紧张,主要是扩兵,支前、征粮等工作。抗战时期,他担任过军分区司令,也算是轻车熟路。不过,此后的诸多战役,他是没有赶上。尽管后来军分区部队改编为独立师,可他们不担负攻坚作战任务,辽沈战役也就看住长春之敌。部队南下时,他留在东北,要求入关时,平津战役也结束了。
尽管辽沈战役后,十几个独立师编入野战序列,可是在解放中南时,不少过去独立师被留在地方,成立地方军区和军分区。在湖南解放后,他被留下剿匪。新中国成立后,在工程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