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刘备兵败夷陵,毛主席给出34字的妙计,刘备知道了能打赢吗

贪吃的骆驼 2023-02-27 18:28:23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主席

毛主席再看史书的时候,曾看到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一节。

当时毛主席看的书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志》,而是一本叫《三国志集解》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叫卢弼,卢弼在描写这段故事的时候,曾引用过一段前人对这段史实的评价,大意是说,陆逊之所以能胜刘备,不过是欺负刘备的兵营易燃,于是陆逊凭借一把火就把刘备给打败了,如果刘备当年多用土石等不易燃材料,估计结果又会是另一样了。

毛主席对于作者引用的这个观点是不认同的,他不光在批语中给了反驳,还提出了自己的34字的解决方案,如果当年刘备有着这份锦囊妙计,他真的就能打赢夷陵之战吗?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而大举兴兵讨伐东吴,这件事的梗概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有些细节可能大家没太注意。

当时曹魏那边已经把刘汉的旗帜扔到了地下,然后人家自己取而代之了,所以此时的刘备处境非常尴尬,你要不去打曹丕,你以后就属于非法组织了,要是去打曹丕吧,说实话你还真打不过,因为曹魏当时已经占了天下十成中的八成。

而且曹魏此时还把孙权封成了异姓王,孙权本来在东吴也算是非法组织,但是现在有人给自己转正的机会了,于是孙权在关羽死后,不光没有想着积极和刘备斡旋和谈,反而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打算充当曹魏灭蜀的马前卒,也就是说,刘备此时时是不得不出兵的。

如果你此时不出兵,曾经一直跟着你创业的老弟兄们怎么看你,如果你此时不出兵,那些蜀地的土著会怎么看你这个外来户,如果你此时不出兵,那么孙权万一先动手了,你是不是只能被动防御......由此可见,当时刘备出兵东吴,不仅仅是因为二爷一个人,而是那种形势之下,由不得他不动手。

而且就在刘备准备出兵的时候,三爷张飞又被人给杀了,而且杀他的人又跑去了孙权那边......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年过花甲的刘备就彻底铁了心的出兵了,那么准备扫平东吴的刘备带了多少人呢?大约是五万人,孙权一看刘备真的御驾亲征了,本想求和,但是刘备怎么可能同意,于是孙权只好派了陆逊去抵抗刘备,陆逊面对气势汹汹的刘备,并没有贸然出击,而是先选择了就地防守。

刘备是客场作战,大家兵力又差不多,人家还有地利之优,于是刘备在取得了一些局部的小甜头之后,就只能和陆逊对峙了,按理说人家陆逊是以逸待劳,你刘备和人家玩对峙,就不怕耗不过人家吗?

其实书里虽然只说刘备和陆逊对峙了好几个月,似乎两边啥也么没干,但实际上,刘备应该是用了一些手段的,因为据史书记载,陆逊坚守了几个月之后,东吴那边就有人说他消极了,为了消弭孙权对他可能的看法,他只好写信给孙权去解释(老孙家曾经差点灭了陆逊家的满门,离间计应该有一定效果),后来陆逊也是主动出击的那一个。

僵持了几个月之后,陆逊找机会偷袭刘备,结果刘备被火烧连营,大败而归,不久之后就白帝城托孤了。

如果从表面上看,似乎当年陆逊能胜刘备靠的就是一把火,如果刘备有强烈的消防意识,说不定真能免于火烧连营,不过毛主席的看法却和一般人不尽相同。

他老人家认为,你即使注意了消防,但是你也是远距离用兵,光一个粮食问题,你就没法真打的起持久战,那么刘备如何才能取胜呢?毛主席给出了34字的答案。这个答案从字面上看,就让刘备别搞什么防守对峙了,直接用运动战的方式,寻找对方的漏洞,然后再各个击破。

如果我们只看毛主席这34个字的表面意思,可能还无法理解毛主席这个战略的真意,就像我们背熟了毛主席关于运动战的十六字真言,也未必打的了胜仗,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中的精髓。

那么毛主席那34个字的战略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34个字的战略,和那16字的真言都是一回事,那就是把军事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通过我们所掌握的主动权,不断去调动我们的敌人,等到敌人疲于被我方调动以后,我们再集中我方的优势兵力,去进攻敌人的弱势兵力,从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达到逐步削弱敌人整体力量的目的,这个目的一旦实现,那么敌人的失败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这就是毛主席运动战的精髓,也是毛主席那34个字的真意,如果当年刘备能理解运动战的精髓,那么他当年就不会那么打了,如果他理解不了,那么就是有人穿越过去,把毛主席的锦囊妙计摆在他的面前,也不耽误他在夷陵大败。

不管到什么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都是人,兵法战略都是死的,生搬硬套不可能发挥它的功用,只有胸有韬略,又能临机决断的人,才能真正获得战场上的胜利。

0 阅读:1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