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继王澍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这一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殊荣,不仅是对刘家琨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中国建筑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刘家琨以其扎根地域、融合人文的设计理念,重新定义了建筑与城市、自然、历史的关系,成为当代建筑领域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刘家琨1956年出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然而,他的建筑生涯并非始于对设计的狂热追求。青年时代的他更倾心于文学与绘画,甚至尝试写小说,这种“文人气质”成为他日后建筑创作的独特底色。在毕业后十几年间,他并未专注于建筑设计,而是通过跨领域的探索积累了深厚的文化感知力。直到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刘家琨才真正将文学的诗意与建筑的实践结合,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刘家琨的建筑哲学以“在地性”和“人文关怀”为核心。他认为,建筑应揭示地方的内在品质,通过空间凝聚社区、激发情感共鸣。他的作品不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扎根于地域文化,将历史记忆、自然环境与现代功能巧妙编织。
在地性的实践:刘家琨强调建筑需与当地文脉紧密相连。例如,西村大院(成都)以川西传统院落为灵感,通过现代手法重构了“市井生活”的公共空间,成为集办公、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人文精神的升华:他的作品常以低技策略和高情感表达为特色。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成都)以自然光线与混凝土的对话,营造出静谧的宗教艺术氛围,展现了佛教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共生。
工业遗存的再生:大运河杭钢公园(杭州)将废弃钢厂改造为文化公园,既保留了工业记忆,又注入了艺术与生态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评价其设计“摆脱美学与风格的约束,以常识与智慧赋予建筑超越功能的人文力量“。
三、代表作品: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刘家琨的作品跨越地域与类型,展现了多元的文化张力:
西村大院:以“空”为设计核心,通过环形结构容纳市井生活,成为成都市民的“城市客厅”。
胡慧珊纪念馆:以极简手法纪念汶川地震中的普通生命,体现对个体价值的深切关怀。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将艺术教育空间与自然地形结合,创造激发创意的校园环境。
上海相东佛像艺术馆:通过光影与材质的对比,构建宗教艺术的当代诠释。
这些作品共同体现了刘家琨“用建筑写小说”的创作观——建筑不仅是空间,更是虚构与现实交织的叙事载体。
四、贡献与影响:中国建筑的国际话语权刘家琨的获奖标志着中国建筑从“文化输出”转向“价值引领”:
国际舞台的突破:其作品参与德中文化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国际展览,推动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国际认知。
本土实践的启示:他主张“以现实感解决当代建筑事宜”,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青年建筑师的激励:作为扎根成都的本土设计师,他的成功证明地域性与全球性并非对立,而是创新的源泉。
五、结语:建筑的诗意与未来刘家琨曾说:“建筑应概括、凝练地方的内在品质,塑造人类行为与社区意识“。他的作品如同一部部“空间小说”,以砖石为笔墨,书写着城市与人、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普利兹克奖的加冕,既是对他个人探索的肯定,也为中国建筑开辟了更广阔的想象疆域。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下,刘家琨的设计启示我们:真正的建筑杰作,必是扎根土地、心怀人文的诗意创造。
刘家琨作品图片均源自家琨建筑官网,版权归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