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国企员工自爆辞职前后的遭遇,让我感慨万分。
这个国企员工自称老王,他说自己在一个国企内熬了几年,感觉到枯燥无味,便想跳出国企,出来闯荡一番。
然而,几次出去尝试面试回来,他非常沮丧:“面试官说我缺乏市场经验,说我太‘悬浮’,不够接地气。还说我的简历,写得太像一份‘工作总结’了。”
其实,在央国企待久了,我们都有一种感觉:仿佛一切都被PPT化了。写材料、开会、干活,都遵循着一套固定的流程,一切都显得那么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
在央国企的日子里,写材料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初稿到送审稿,再到报批稿,往往需要层层审批,多方会签。
开会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先是传达精神,再是部署落实,最后还得上会研究。而干活呢?更是要先请示汇报,再总结经验。
看看每天的日程安排吧:早上九点,准时开始学习,提高认识;十点,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下午两点,开始整理迎检自查材料;四点,又有一个专项工作推进会等着我们。
一天下来,我们写了八百字的请示,开了三个小时的会,批了两份文件,却似乎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决定。
更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当我们以为自己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时,却发现自己在市场上已经落伍了。
那些所谓的“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等新鲜事物,我们竟然无所适从。
而当我们自认为简历上竞争力满满时,却发现上面写的全是“分管、协调、统筹”等字眼,缺乏真正的市场价值。
说白了,这些年在央国企,我们都在做什么呢?不过是用八个文件去落实一个文件,用六个会议去传达一个会议。
我们把一个季度的活写成了一年的计划,然后再用三年的时间去总结经验。这样的工作方式,真的能让我们成长吗?
这就是央国企的生态。每天被各种考核压着,要汇报、要总结、要开会、要准备材料。
到了年底考核的时候,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既不能全优,显得不真实;又不能全差,影响团结。
既要讲政治,又要讲平衡。最后你会发现,指标是完成了,但人也差不多废了。
更要命的是思维方式。在央国企,我们讲究的是“程序合规”,强调的是“稳中求进”。然而,出了门才发现,外面拼的是“结果导向”,讲究的是“快速迭代”。
在央国企,我们天天琢磨的是“如何汇报”,而在市场上,拼的却是“如何创新”。
记得之前曾经有个国企内退休的人说过:“在央国企待久了,连思考都是按文件格式来的,连走路都要等红头文件。”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央国企人的无奈与悲哀。不信你去问问身边的同事:上次拍板一个项目是什么时候?上次不用请示就解决问题是什么时候?上次敢于承担责任是什么时候?恐怕都得“研究研究再说”。
说到底,这就是央国企体制的悲哀。一边高喊着要“改革创新”,一边却把人才关在流程里;一边强调要“敢于担当”,一边却把创新精神关进笼子。
等到真被“优化”的那天,领导还笑着说:“你能力是很强,就是不够圆滑。”这不是最讽刺的。
最讽刺的是,临走前还得写个“情况说明”,来总结自己是怎么被“情况”废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