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新农村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2019-11-04 13:58:00

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在美丽的乡村生活,这个秋日,走进延安的各个乡村,不仅能感受到农民朋友丰产增收后的喜悦,踏着深秋的脚步,还能欣赏到一个个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这些村庄虽然不是网红村、明星村,但在全市1784个村庄中,有16个村获得了“全国绿色村庄”的殊荣,45个村在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榜上有名。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咱们延安连续两年拔得头筹,并且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彰。今天的系列报道《希望的田野》就带您走进延安的美丽乡村,去感受农家的幸福生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有蝴蝶翩翩飞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让时光停下脚步,这样的美好景象就在黄龙县圪台乡苜渠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苜渠村通过土地流转,全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陆续发展起3200亩的连翘种植基地,350亩的太子参、丹参、柴胡、西洋参、板蓝根等精品中药材,还兴起了庭院养蜂产业,逐步形成了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黄龙县圪台乡苜渠村村民 张万龙:现在种的是中药材,给老百姓带来的效益特别高,养蜂里边又含中药材的蜜源,相应的蜂蜜价值就高,像我们这蜜1市斤可以卖到80块钱。板蓝根到6月份以后,川道里都是黄黄那种花,迎风过来都是香味,观赏的人特别多。

黄龙县圪台乡苜渠村村民 江运祥:土蜂蜜好多游客回去都带点,松针菇不愁卖、抢手货。原来一年一个劳动力就是万把块钱,现在最起码2万元是保险的。

让村民过上既有“颜值”又有底气的新生活,苜渠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不搞大拆大建,花小钱办大事,利用当地旧石头、旧磨盘和废木材,尽力恢复村庄的原始风貌,把村子打造成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田园苜渠”诗意村庄。

黄龙县圪台乡乡长 卫国贤:底下这是一个废弃的烟楼,过去咱们发展烤烟生产时烤烟的烟楼。我们觉得把这个拆掉有点可惜,最后我们在进行墙体加固的基础上,在上面做了个亭子。我们取名为祈福亭,就是祈福家庭幸福平安,或者咱们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的寓意。

黄龙县圪台乡苜渠村村民 贾雪芳:家里卫生各方面,我没事了打扫打扫。以后孙子领着孙子媳妇回来了,他一看有个讲卫生的奶奶,他们很高兴,我觉着也很有脸面。

在黄龙县,有脸面有颜值的村庄可绝不止苜渠村,深秋的清晨,走进黄龙县白马滩镇尧头村,一眼望去,青葱的山林,涟漪的河面,干净整齐的村民院落,印象中的美丽乡村近在咫尺。厚重的农耕文化展示一条街,精美逼真的立体文化墙引人入胜。王凤叶和左邻右舍最惬意的事儿,就是农闲时坐在村广场的老槐树下,做针线、唠家常。

黄龙县白马滩镇尧头村村民 王凤叶:政府给我们把村容村貌整理了,给我们修了这个广场,农民享受的也就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现在有了这个广场,我们没事时,都集中到这个广场,跳跳舞,唱唱歌,住下感觉很舒服。

尧头村是白马滩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缩影。今年4月,村里定位于打造“美丽田园”,在遵循村民意愿,保留乡村原貌的基础上,新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硬化村里巷道1500米,村民各家外墙院落形成统一风格,全力打造出田园景区式“文明家园”。

黄龙县白马滩镇尧头村村民 刘根才:我长这么大也没有想到,把这条路修的这么好,这对我们以后农副产品的销售有好处,交通确实方便了,以后儿子说媳妇可能也就好说了。

黄龙县白马滩镇尧头村村民 王凤叶:农民向往的都是好的生活,现在到处都是花,墙上画的画,自己把房前屋后也都整理的非常好,别村的人都非常羡慕我们这个村。

就在距离尧头村往西一公里处便是远近闻名的“印象圪崂”村了, 2018年5月,白马滩乡镇府利用圪崂村的资源优势,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更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特色,着力打造集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田园度假乡村,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村民依托旅游成功转型。目前,全村培育起农家乐、共享农庄、乡村民宿近十家。

黄龙县白马滩镇圪崂村村民 牛芳莲:刚开始发愁,害怕没有人来,最后通过政府的帮助,给我们做的窗帘、门帘,改的男女厕所、挂的牌子、(在)广场多次宣传,(现在)好多人都吸引到咱们这来(吃饭),一天(收入)五、六百,七、八百块钱。

黄龙县白马滩镇圪崂村村民 王爱霞:我们这里山清水秀,人们都爱来,以前是我们想到城里去,现在是城里人想到我们这里来。一年(收入)就是五、六万。今后,我们还想把农家乐发展的更大、更好。

除此之外,村里还整合资源,用当地的石材,当地的匠人打造了乡村大舞台,把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搬上舞台,丰富业余生活,助推乡风文明,将生态、经济、文化完美融合。

黄龙县白马滩镇镇长 石玉龙:以前没有这个乡村大舞台,整个(村子)老年人茶余饭后,就是坐到家门口晒太阳,中年就是吃饭、喝酒、打牌,年轻人也常不在家,回来一回也是抱个手机,都是低头族。现在乡村舞台建立起来以后,整个老百姓的精神层面是喜笑颜开,老村长说了一句很时髦的话,整个有了文化心脏了。

怎么样?看到这儿,是不是有一种世外桃园的感觉?或者是周末就想去体验一把的冲动。要我说呀,久居闹市的您还真值得一去,刚才节目中介绍的黄龙县尧头村、圪崂村、苜渠村可都是全省挂得上号的村子,省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不是徒有虚名吧?这些美丽乡村的背后正是广大农民兄弟在希望的田野上奋斗打拼的可喜成果!美丽乡村的“美”,绝不仅仅只是外表,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村”的洛川县阿寺村,正在这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路奔跑。

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是“苹果之父”李新安的故乡,1947年李新安在阿寺栽下第一批苹果苗至今,苹果和黄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阿寺村的3300亩耕地中,果园面积就达到2850亩。苹果产业带来的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让村民们充满了自豪感。

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村民 李全义:咱“苹果之父”李新安原来说的,苹果以后要拿汽车往出拉,许多人都说是吹牛呢,现在他这个愿望实现了。

做精苹果产业,丰富文化内涵。2018年,阿寺村全面实施“第一棵树”保护工程,深入挖掘苹果文化内涵,实施了“中国苹果第一村”建设项目,全力将阿寺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村。

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村民 刘永霞:以前自己光知道待在苹果园管理苹果,能把苹果卖了,现在来采摘园直接采摘的人也不少,就没有想到能发展到这一步。

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村民 王维珍:就想着来了人要吃饭,所以我就开了农家乐,没想到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现在苹果一年收入上10万,农家乐收入10万,一年就是20万块钱。

洛川县永乡镇党委书记 李新锁:把果园变公园,把农房变客房,把劳作变体验,把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这么一个发展理念。(同时),我们对村里的主支巷道5.2公里进行了硬化,对村里的东西环村路进行了美化、亮化,对村里160户厕所进行了全面改造,真正达到了“果业强、 果农富 、果乡美”,力争用三年时间,将我们全镇的15个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示范村。

苹果作为我市的一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市十三个县区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宝塔区的山地苹果后来居上,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让果农有了更足的底气建设美丽家园。在政府的引导补贴下,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正在向城市生活看齐,积极配合垃圾分类、厕所改革、污水处理等综合整治,打造靓美庭院、提升人居环境。

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 闫金芳:人家给我教的,猪能吃的是厨余垃圾,猪吃了毒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能换钱的是可回收垃圾。

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 苗宏:以前垃圾扔就白扔了,没用,现在有了兑换(银行),有那种纸片、饮料瓶,捡了回去能兑换。

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 张启国:环境跟以前就是天壤之别,现在路上连个烟头都找不到,关键是人的素质就提高了很多,这不单单是搞人居环境、靓美庭院。

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民 白永平:旱厕都改成水厕,卫生都干干净净的,感觉可幸福了。现在,我们孙子(城里)上班都盼着星期天回家,回来要洗澡就洗澡,要广场玩就广场玩。

环境整治带动产业提速,“陕北印象、历史记忆、乡村味道、现代生活”是外地游客来到康坪的第一印象,村里精心打造的17处特色鲜明的民宿小院,让游客吃农家饭、观农村景、住农家院、睡热炕头,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把陕北农家生活。仅去年,村里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进一步坚定了村民们发展三产的信心。

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村民 李玲:我在这边(民宿)一边干一边学,可以学到更多的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后,只要自己有这个水平、有这个能力的话,就不愁没有活干,我相信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生活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我市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台《延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制定干净整洁村、重点达标村、示范样板村创建标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业生产废弃物三项清理,着力补齐水电路房厕圈灶七项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在全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延安市连续两年考核排名第一,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彰。

延安市农村农业局副局长 李清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基础工作。目前全市1784个村已经全部达到了清洁乡村,其中,1410个村达到了生态乡村,4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16个村庄被确定为全国绿色村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农村厕所革命的要求加强户厕改造,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无害化厕所的全覆盖,同时对形成污水泾流的村庄加强管控和治理,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垃圾分类的体系建设,真正的实现我们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种,在美丽的乡村生活,农民忙碌而幸福着,这些田园风光的背后,是我市多年来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绿色生态产业的支撑。点滴积累,量变引发质变,方才成就如此的美丽家园和幸福乡村。乡村是我们的根,乡愁是我们的魂,在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单纯搞好生态环境,还要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继续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0 阅读:0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简介:参与、沟通、时代纪录,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