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重大项目。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官方认定,激发国内高校的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然而,随着“双一流”扩容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才是“双一流”?
“双一流”建设自启动以来,始终强调“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两个关键词。但在建设初期,国内高校更倾向于遵循世界通行标准,如重视学科世界排名和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倾向虽有其合理性,但也导致“中国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如今,“双一流”扩容为更多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我国高校整体实力有望进一步迈向世界一流。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功利性的追求,而应将关注重点重新聚焦于“中国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面,“双一流”高校应肩负起探索者的责任,按照党的二十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期望,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终极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验,也是对高校在国家战略需求中担当作为的期待。
科研领域同样如此。在国家大力倡导有组织科研的背景下,“双一流”大学在科研项目竞争、管理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但目前,个人作用仍被过度放大,大规模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集体攻关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放眼世界,我国高校逐渐摆脱“追随者”位置,此时,“双一流”高校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不应再单纯地按照已成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标准衡量差距,而应聚焦自身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
面对“双一流”扩容的大趋势,高校应明白进入“双一流”后所承担的责任,适时转变发展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