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孩子做事提不起劲,学习靠催,做事靠哄,这背后可能跟“童年富裕症”有关。简单来说,就是物质太丰富,但精神引导不够,孩子心理发展有点失衡了。
物质太充裕,孩子啥都不缺,想啥有啥,自然就少了努力的动力。比如,孩子想要个新玩具,张嘴就买,根本不用攒钱或者达成什么目标,慢慢地就习惯了“要啥有啥”,没了成就感。而且,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考得好就给买游戏机、给零花钱,孩子就会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这些奖励,一旦没了奖励,就啥都不想干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啥事儿都帮孩子搞定。孩子写作业不会,家长代写;遇到点小挫折,家长赶紧出面解决。结果孩子遇到困难就习惯性退缩,抗挫能力差,更别提从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了。
那怎么办呢?其实方法也很简单。首先,别让孩子啥都轻易得到,物质上可以适当延迟满足,让孩子通过劳动或者达成目标来换取。比如,孩子想要个玩具,就让他帮忙做家务,攒积分换。精神上也别总安排得满满当当,少报点兴趣班,留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哪怕“无聊”一会儿,说不定还能激发创造力。
其次,别总盯着结果奖励孩子,多关注过程。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但平时有主动复习错题,就夸他“这种坚持比分数更重要”。多用成长型思维,夸孩子“你通过努力进步了”,而不是“你真聪明”。
再就是,给孩子一些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承担后果。比如,低龄孩子可以自己决定周末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自己规划零花钱,超支了就自己承担。家长别总忍不住插手,让孩子自己去试错。
最后,多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比如帮忙策划旅行、照顾宠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对别人产生影响。比如,让孩子教长辈用智能手机,孩子会觉得“原来我也有用”,这种成就感会让他们更有动力。
各位家长也得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总说“你只管学习,其他不用管”,是不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赶紧代劳,是不是总强调“赢过别人”而不是“超越自己”,是不是总在家庭聊天里比较物质。这些都是在无形中削弱孩子的内驱力。
说到底,孩子的内驱力源于“我能行”的自信和“我想做”的热情。物质保障只是铠甲,精神贫瘠才是软肋。咱们少包办点,多给孩子制造一些有挑战的温暖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长出自我驱动的根系。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