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悄然兴起,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既不脱离子女,又不拖累家庭,这便是融合了居家、社区、智慧养老与时间银行理念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温情与尊严并重“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我国“9073”养老格局中,居家养老占比超九成。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2万个,提供床位308万张,医养结合机构7800多家,床位总数达200万张。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家中养老,既能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又能享受上门医疗、助餐助浴等“六助”服务。
北京通州、福建厦门等地累计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6.6万张,通过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监控,让“家门口的养老院”成为现实。正如古人所言:“百善孝为先”,子女可常伴左右,亲情与陪伴成为养老最美的底色。
二、社区养老:家门口的幸福驿站“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持续提升。宁夏明确到2025年,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城市覆盖率达90%。各地涌现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日间照料、康复理疗、文化娱乐一应俱全。
江西吉安习溪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集全托、日托、助餐等功能于一体,让老人“不离家也能安度晚年”。这种“一碗汤的距离”,既保留了家庭温暖,又解决了专业照护问题。
三、智慧养老:科技赋能银发生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预计达7.21万亿元,智能穿戴设备、家庭机器人、智能家居市场快速增长。工信部等部门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涵盖健康管理、安全监护等场景。
上海张阿姨手腕上的智能手环,能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异常数据自动预警社区医院;杭州李爷爷家的语音助手,一声令下就能调节灯光、播放戏曲。科技让养老更“聪明”,也让子女更放心。
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风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北京、南京等地试点“时间银行”,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存储“时间币”供未来兑换服务。湛江“时间银行”项目已惠及万名老人,志愿者王亮为89岁独居老人袁永贵解决就医难题,自己未来也能享受同等服务。
这种“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的模式,不仅缓解了养老人力短缺,更促进了代际融合。正如《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五、政策托举:织密养老保障网“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体系。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235万人,预计2025年惠及2亿人;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加速,专业护理人员规模将突破30万。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正如诗人陆游笔下“九十尚称童子健”,新时代的老年人正迎来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