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周树人先生,是我国无可争议的文化巨匠、时代先锋。其弟弟周作人,在文学事业、翻译事业上,其实也颇有建树。
然而我们今天之所以很少谈到周作人,是因为在抗战时期,他选择背叛祖国,委身日伪政府,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汉奸”。
建国之后,得益于我国的宽松政策,周作人也从狱中被释放。后半生中,周作人一直想靠“蹭哥哥的流量”来赚钱,吃上一口“鲁迅饭”,却未能得偿所愿。
周作人晚景凄凉,死后不仅无人为其送终,甚至只能死在厨房的板床之上。
周作人的一生,究竟有何经历?对于他的所为,我们又该以何种眼光来看待?
从“时代先锋”到“文化巨奸”
跟其哥哥一样,周作人的一生,也十分复杂、曲折。
11岁时,兄弟俩一同在“三味书屋”读书。1901年,周作人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在这期间,周作人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想,并开始了最初的文学活动。
1906年,周作人前往日本读法政大学预科,1908年改学古希腊文,这也成为他日后得以获释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此期间,他曾协助鲁迅、许寿裳等人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提倡文艺运动,并翻译、发表了一些被压迫民族的作品。
在日本留学时期,周作人接受了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并形成了以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主义思想。
在留学期间相互扶持,兄弟二人一起探讨文学与思想。回国后,兄弟俩继续携手前行,合作翻译了多部作品,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才华横溢,与鲁迅一同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军人物。兄弟二人情谊深厚,经济上也不分彼此,共同奉养着全家。
而导致兄弟俩分道扬镳的,是一个日本女人。
1909年,周作人与日本人羽太信子结婚,后携妻子回到中国。羽太信子经济上的的挥霍无度,成为周氏兄弟失和的起因。
羽太信子挥霍成性,生活奢华。鲁迅对她的行为十分不满,羽太信子便编造各种理由,让周作人对鲁迅产生误解。
在妻子的影响下,周作人与鲁迅产生矛盾。兄弟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最终绝交。
“七七”事变发生后,北京大学南迁,身为教授的周作人却没有南下。
1938年2月,他出席了大阪每日新闻社在北京饭店召开的“文化座谈会”,引发全国人民的愤怒。
日本侵占北平后,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教育督办。此后,他又接任了多个伪职,在文化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的行为,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谴责,但他心中有愧,很少进行公开辩解。就这样,他从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坛巨匠,沦为了遭人唾弃的“文化巨奸”。
周作人的后半生
在为日本人效命期间,周作人的心态始终十分复杂。
与哥哥鲁迅不同,周作人性格懦弱。他始终认为,自己做汉奸是“被逼迫”的。
在他看来,日本侵占北平时,自己留下出任伪职是出于无奈。他觉得自己听命于日本人,完全是为了寻求庇护而“不得已”的行为。
而且,他认为自己是想维护教育事业,抵制奴化教育,以减轻占领军对当地民众的伤害。在与哥哥鲁迅的恩怨中,他也不觉得自己有错。
他将自己与鲁迅的矛盾归咎于他人,认为是哥哥“逼”自己的。
总之,他始终认为错都在别人,自己不仅不可能有错,还被各种欠着。这种心态反映了他的自私和缺乏责任感,也使他在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法自拔。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因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1946年5月27日,周作人及其他同案汉奸被押送至南京老虎桥监狱。11月16日,法院判处周作人有期徒刑14年,他不服上诉最高法院。
后在胡适、蒋梦麟等人出示证明,以及原北平诸大学的教授沈兼士、陈雪屏等人联名呈文的情况下,国民党最高法院撤销原判,改判周作人有期徒刑10年。
1949年1月26日,南京政府倒台前夕,周作人被保释出狱,回到北京。建国后,周作人深知自己的“文化汉奸”身份难以洗脱,于是极尽所能洗脱罪名。
1952年,周作人直接给毛主席写信,为自己“当汉奸”之事进行了极力辩解。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周作人作为难得“懂希腊语”的人才,得到了宽大处理。此后,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合同,成为每个月能得到200元预支稿酬的翻译作家。
但正如前文提到的,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长期挥霍无度,即便200元在那个年代不是个小数目,但也难以满足其开支。为此,周作人常常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手头并不宽裕。
为了填补财务亏空,周作人倚仗哥哥鲁迅的名气,出版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等著作,想着吃上一口“鲁迅饭”。
1961年,羽太信子与世长辞。但还未等周作人松一口气,随之而来的,便是那十年特殊的动荡岁月。
随着“文革”的爆发,他原本相对稳定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人民文学出版社停付了他的预支稿酬,这一经济来源的断绝,如同釜底抽薪,让他的生活瞬间陷入了贫困之中。
“文革”扩大后,周作人的家里来了红卫兵,他在八道湾的房子被查封。周作人被拉到院中的大榆树下,遭受皮带、棍子的抽打。
在这样的折磨下,周作人只能蜷缩在后罩房的屋檐下,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三天三夜。后来,在大儿媳张菼芳的央求下,他才被允许睡在自家小厨房北角的铺板床上。
他们的生活标准被严格规定,老保姆每月只有15元,周作人却只有10元。由于牙口不好,他一日三餐只能吃臭豆腐、玉米糊糊,长期营养不良,让他的双腿严重浮肿。
1967年5月6日早晨,张菼芳像往常一样给公公倒马桶,而后便去上班了。
下午两点多,同院邻居看见周作人趴在铺板上一动不动,姿势很不自然。邻居倍感不妙,赶紧打电话把张菼芳喊了回来。
张菼芳赶紧回到了家,此时的周作人早已气绝,命陨当场。
在“文革”的背景下,周作人的家属匆匆进行了销户、火化,不但没有举办什么葬礼、欢送会,连骨灰盒都没有第一时间拿回家。
就这样凄凉的光景中,周作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我们该如何评价?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鲁迅 周作人 兄弟反目,都是女人惹的祸?
中国知网:再说周作人
中国知网:建国初翻译改造中的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