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北极点上仰望极光的时候,突然想到当年北洋政府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被迫签下的那份斯瓦尔巴条约,最后给了我们一个通往北极的机会。
那会北洋政府刚从一战战场上下来,法国就非要拉着他们签这个条约,主要原因还是法国想在北极这块地盘上跟英美掰掰手腕,所以就拉了中国这个小弟入伙,毕竟中国虽然弱但是地盘大人口多。
当时世界各国都把眼光放在斯瓦尔巴群岛上面,这地方虽然不大但是位置特殊,就在北冰洋上面,谁要是能在这儿站稳脚跟就等于在北极有了发言权,而且底下埋着的矿产资源也让各国眼红。
荷兰人最早发现了这个地方,可惜那个探险家半路上就病死了,后来英国和挪威的人来了,在岛上发现了不少好东西,这下可不得了,欧洲各国都坐不住了。
大家都想独吞这块蛋糕,可是谁也不让着谁,最后只能分着吃,一开始有18个国家加入进来,连美国这种远在大洋彼岸的也掺和进来了。
打仗这种事情最能改变世界格局,一战结束后整个欧洲都变了天,有的国家因为打仗把家底都亏空了,有的国家反而趁机发了战争财。
俄国本来想独占斯瓦尔巴群岛,结果自己国内都乱成一锅粥了,只能放弃这个想法,最后是挪威拿到了这块地方的主权。
挪威虽然是北欧小国,但是军事实力不弱,不过要是想独吞斯瓦尔巴群岛还是不太现实,最后只能跟其他国家签了个条约。
北洋政府当时在国际上就是个提款机的角色,签的条约基本都是吃亏的,但是这次法国非要拉着他们签这个对中国有利的条约。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利益,一战的时候中国派了将近30万人去当劳工,有的直接上战场,有的在后方修工事运物资,死了好几万人。
战后分蛋糕的时候北洋政府啥也没捞着,法国可能觉得过意不去,就拉着他们签了这个条约,表面上是补偿,实际上是想拉个盟友对抗英美。
当时法国在欧洲玩不过英美,就想在亚洲找帮手,除了日本就剩下中国了,虽然北洋政府不太情愿,但是还是被逼着签了。
到了1991年,高登义在挪威大学参加学术活动时,意外看到了一本《北极之南》,里面提到了这个被遗忘了66年的条约。
这个发现让新中国在北极科研领域占了个大便宜,有了合法的身份就能正大光明地去北极搞科研,这可把其他国家给气坏了。
2004年中国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取名叫黄河,这名字还是全国人民投票选出来的,寓意深远。
刚开始因为经费不够,科考站就安在挪威公司的宿舍楼里,条件很简陋,但是位置选得特别好,后来成了全球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站之一。
2008年3月10日是个重要的日子,黄河站第一次观测到了极光,这不仅仅是看到了美景,更重要的是收集到了很多珍贵的科学数据。
现在想想这条约真是捡到宝了,北极那么多资源,全球气候变暖以后肯定会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我们能早点进去研究真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