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空军训练场景屡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其中歼击机执行打火箭弹任务的画面,尤为引人关注。在导弹技术日新月异、导弹种类日益丰富的当下,为何昂贵战机还要承担这类高风险任务?这一疑问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战术考量,也凸显了空中作战的复杂精妙之处。
美国空军近期的一项新技术应用,为解答此疑问提供了思路。美国中央司令部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展示了美军战机运用激光制导火箭弹成功摧毁敌方无人机的震撼场景。尽管视频未透露交战时间与具体机型,但结合背景可知,该事件发生在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母编队遭遇无人机袭击之时。这段视频不仅记录了美空军战机在红海上空与胡塞武装无人机的激烈交锋,更展现了新型空对空反无人机武器的卓越性能。
其实,这一新技术的诞生并非偶然。早在2019年,美国空军便已启动激光制导火箭弹对抗空中目标的实验。起初,该实验并非专为应对无人机威胁,但随着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构成的威胁与日俱增,激光制导火箭弹逐渐成为反无人机的有效武器。它巧妙解决了大规模防空系统难以应对低速、低机动性目标的难题,使“低成本、高效率”成为现代空战新的追求标准。
这种名为APKWS2的火箭弹优势显著。它以海德拉70型火箭弹为基础,加装激光制导套件,可借助机载雷达或激光吊舱对目标进行引导。其射程在500至8000米之间,对于低速且无规避能力的无人机而言,这一射程足以满足作战需求。与昂贵的防空导弹相比,APKWS2成本大幅降低,极大减少了单次拦截费用。此外,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配多种平台,无论是战机、攻击机、武装直升机,甚至无人机,都能凭借它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有效作战。
由此可见,美国空军试图借助这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系统,应对现代战场上不断增多的无人机威胁。毕竟,传统的AIM120或AIM9导弹,虽在打击高速目标时表现出色,但面对数量众多、成本低廉的无人机,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对比美国,中国在火箭弹领域同样成就斐然。在珠海航展上,中国展示了具备图像识别制导的40毫米火箭弹。该火箭弹借助简易光学组件和手机级图像识别技术,能在几公里范围内精准打击目标,尤其适用于应对蜂群无人机这类复杂战术目标。这表明中国的火箭弹技术持续创新突破,已然处于世界前列。
无论是美国空军的激光制导火箭弹,还是中国的图像识别火箭弹,这些技术突破都彰显了全球空军应对无人机威胁的智慧与决心。它们赋予传统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新活力,也为未来战争模式带来更多可能性。或许在未来空中战场,低成本武器系统将成为主流,这些看似平凡的“火箭弹”,有望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战争形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美国的激光制导火箭弹到中国的图像识别火箭弹,各国空军的技术突破正悄然改写空战格局。未来战场,不再仅仅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更多的是高效、精准与低成本的智慧角逐。在这场角逐中,谁能引领科技潮流,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