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上一个名校,可以有更好的圈子,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就会有个更好的未来。所以很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推着孩子上名校。但是,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单个大学所能提供的资源现在远不如另外一个增长极快/完全开放/无需考试认证/大部分资源免费的大学:“互联网”, 而且二者的差距正在拉大。大学的一个副作用是,年轻人会把自己个人的身份理念认同和所就读的大学的圈子绑住一起,对大学外的不同圈子和不同思维模型产生本能的排他情绪。对于一个真正内心有极强驱动力的人,对于一个自己可以建立开拓自己圈子的人,大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名校不一定是个值得拼搏争取的对象。 如果你在世界各大社交媒体上有大量的文字或音像作品被传播,被市场直接认可,名校的学位认证还有多大意义?
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在好学校学到某些专业知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获得好的薪水, 然后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从人工/原材料到真正付费的终端用户之间,有一条长长的价值链。 找工作,本质上是在被前人定义好的价值链上的很小的一块上 (就是所谓的专业),拼命努力,想占有一席之地。但打工者,对于整个价值链传递的机制,对于自身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自身定价权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甚至一窍不通的。一份优厚薪水的工作,容易让人沉醉于虚假的安全感,不用直面抢夺市场搞定客户的残酷现实。当裁员的噩耗来临,安全感被粉碎后,必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找到自己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如果真正理解价值产生,传递,被认可和获取的机制,会发现很多不同的道路让你获得你所需要的回报,而它们往往大大优于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问题的本质是对价值链的理解和自身在价值链上的站位选择,而不是去争夺那些被前人定义好的专业和工作, 并为此去学习一些非常狭隘的甚至早已过时无用的知识。
为什么人们很少思考通过改变底层思维模型,去解决更容易的问题?Peter thiel 关于难度和价值的关系有这段阐述:“激烈的打破头的竞争,使大家竞争的目标更难获取。难度成了价值的代理物。 但是价值和难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当价值并不存在的时候,你只是为了竞争而竞争。基辛格有一句贬损学术界的名言,精准描述了对于价值和难度的混淆:‘至少在学术界里,战斗如此激烈,正是因为争夺的利益太小了'。
这看上去是对的,但也很怪,如果争夺的利益这么小,为什么人们要去拼命争夺,而不是去干点别的?我们只能猜测:也许这些人不知道如何辨别什么东西有价值。也许这些人只能理解难度是价值的代理物。也许这些人被竞争的浪漫情怀所洗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