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早读晚练、日积月累300天(133)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2-04 11:08:39

高中语文日积月累活页(33)

一、素材书写(文段摘抄 规范书写——颜值也是实力)

读李煜,读到的是家国尽丧的悲怆与感伤。“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怎样的一种回忆故国的伤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怎样一团痛苦不堪的悲怆?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又是怎样一席感慨今昔的吟咏?  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遐想,是“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奈。悟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朦胧,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喟叹!

二、文言积累(文段翻译 词语记忆——厚积方能薄发)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 )恨那可论”,此恨( )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译文:

三、成语文常(圈点批注 强化重点——聚少才能积多)

成语积累

亦步亦趋:缺乏主张模仿别人(贬义)

举案齐眉:夫妻互相尊敬

赤地千里: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出神入化:技艺达到极高成就

从长计议:不急于做成决定慢慢想办法;从长远角度考虑

电光火石;事物一瞬间消逝;行动迅速

文化常识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四、诗歌鉴赏(阅读理解 浸润熏陶——博览才会精进)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韵译】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讲解】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景象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诗人就是抓住了这些特有的景象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苍茫、辽阔的边塞风月图。“天山”,“明月”升于其上,穿行于云海之间;“玉门关”,“长风”跨越几万里,几度吹过之所。特定的景物,界定了诗人起笔的立足点,是在西北边塞;界定了时间,是在边关的夜晚。但凡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玉门关以西,历朝历代都是边关要塞,都是外邦与中原之间的征战之地,因此说那里早已经就成了人们意识深处“边关”的代名词了。非“明月”难以照到,非“长风”不能“吹度”,那成千上万的戍边征人远离家乡,征战于这边塞沙漠深处,能见到的只有绵绵天山之上穿行于苍茫云海之中的明月,能感受到的也只有从遥远的内地吹来的漫卷着狂沙的万里长风。试想一下,在这离家万里的边关要塞,置身于苍茫、荒凉的沙海之中,那些戍守边关的人,怎能不勾起深切的怀乡思归之情呢?因此说,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在以戍边将士的感官凝望和感受边塞的天山明月、玉门长风这一苍茫辽阔的边塞图景,而字里行间则深深地蕴含着戍边战士与其家人无限的愁苦与凄凉。

  诗人在作品开篇如此描绘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描绘一幅辽阔的征战背景,为后边写望月引起的情思作充分的渲染和铺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四句诗,从内容方面看,诗人重笔描写战争;从结构作用方面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所写内容由前四句的写景过渡到本四句的描写战争的残酷。“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说的是战争的漫长。“下”,指出兵。当年汉高祖刘邦领兵征讨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就告诉人们这里自汉代以来,战争从未休止过。“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描写的是战争的残酷,也就是说,自古至今,奔赴疆场的戍边征人没有活着回去的。这些都是从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中迭印出来的残酷的征战景象。可见是诗人在前四句中浓墨写景的真正意图所在。

  “戍客望边色(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戍客望边色,”即戍边战士们望着边关月夜的景色,进而引发思归之愁苦;“高楼当此夜,”即推想此刻闺阁中的妻子一定也在因思念丈夫而不停的叹息。这四句诗,从内容方面看,写的是“戍客”及妻子的两地相思之愁苦;从结构作用方面看,“戍客望边色”与“高楼当此夜”是对开篇写景的照应,“思归多苦颜”与“叹息未应闲”则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这首《关山月》从大处看,诗人把征人的思归之情放在广阔苍茫的边塞背景之中,气势雄浑、悲壮。从细微处看,语言淳朴自然,保持了浓郁的民歌韵味。

五、时评写作(范例借鉴 巩固提高——模仿而后创新)

生命的成长与完整,皆因天性

“是雄鹰你就该展翅高原,让歌声穿过云层之间。是雪山你就该挺立山巅,让太阳吸吮你的甘甜。”万物皆有天性,顺应天性,让生命顺着自有的肌理健康成长;尊重天性,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魅力。保持天性,让生命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悦动。

顺应天性,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曾经看过一则狼与羊群的故事: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终于解除了,但没过多久,羊群中却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不得不请来医生防疫治病。但是,疫病还是不断地发生。没办法,牧场主只好请来一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附近的山里去。我们都知道狼是羊的天敌,狼的存在,对羊群有着“优生优育”的作用。人类破坏了狼与羊之间的生物链,违背了羊的成长天性,最终差点使得羊的生命得以终结。生命的成长自有其天性,人为地破坏天性,只会让生命越发显得脆弱与无助。

尊重天性,是生命得以发展的保障。揠苗助长终不能使禾苗变高,反而枯死在田中。给动物园的动物投食,终不能使这些动物健康成长,反而会导致它们丧失觅食的能力。生命的健康成长总是依着天性来的。人类的成长也不例外。在每一阶段,均有其成长的特点与任务,如果超出,就会引发各种问题,心理上的,生理上的;但如果尊重,依着天性生长,享受各阶段生命赋予我们的酸甜苦辣与精彩纷呈,那么我们的人生即使短暂,也会如烟花一般绚烂。

保持天性,永远是生命得以张扬的条件。当我们沉浸在《牡丹亭》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中,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感情泪流满面时,是不是也同样被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保持自己原有的天性而努力追求爱情的勇气所折服。追求自由的爱情本就是人类的天性,只因这天性,让我们看到了这深至骨髓的爱情。当我们陶醉在陶渊明所给我们勾画的世外桃源中时,我们是不是也能感觉到这位独立于尘世间的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热爱自然、归于自然往往是人类最原初的天性,只是陶渊明遵从了自己的天性,让这热爱自然的生命张扬于世。当我们感慨于李太白的清风傲骨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聆听到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呼喊。不附于权贵,不囿于身外财物,原本是人类随着成长掩埋于心的天性,只是有些人完全丢失,而李白却在自己的诗意世界中保留下来。

万物皆有天性。在我们顺应天性、尊重天性、保持天性的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也才会趋于健康、趋于完整、趋于丰富。

附1:上期文言积累答案

32何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 )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 )事?”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 )者?寡人之蔽,何( )其甚也!"

答案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怎么)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什么)事?' ’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身边人认为他很美,邹忌自己认为比不上徐公美丽,就说:我怎么能比得上徐公呢。邹忌上朝,齐王问他说:爱卿上朝有什么事?邹忌详细地作了回答。并且告诉齐王被蒙蔽很深了,齐王听了之后哀叹道:为什么呢?我被蒙蔽多么深啊。

(附2:本期文言积累答案见下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