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百岁的杨绛,评价张爱玲:一脸花生米,长得难看还爱出风头

史君说 2025-04-28 17:10:19

“”作为出生在民国时期的才女,围绕着张爱玲的作品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

在这其中有一个人的评价令人感到十分意外,这个人就是被冠以“先生”之称的杨绛。

同样在民国时期大有才名,并且她与丈夫钱钟书几十年来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在文学界亦是一段佳话。

在这一点上,一生写尽了爱情的张爱玲反倒落了下乘。不仅在爱情里吃了苦头,还因胡兰成这位前夫遭受了外界非议。

按理来说,比张爱玲大了9岁,且生活轨迹也没怎么重合。杨绛应该不至于对没正式见过面的张爱玲,抱有非常大的偏见。

可偏偏在张爱玲去世数年后,杨绛与友人的一些书信被曝光了。

在曝光的信件当中,年近百岁的杨绛用“一脸花生米”、“长得难看”、“爱出风头”、“你们都太高看她了”等言辞,对张爱玲进行了评价。

或许是觉得自己的言辞有些刻薄了,所以杨绛在信中也有提及张爱玲的文笔不错。

只是紧接着她又话锋一转,用“意境卑下”给张爱玲的文笔定下了一个评论。

杨绛会这般评价张爱玲难道真的是现实版的文人相轻?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跟杨绛的一位外甥女有关。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了一个显赫之家。

她的祖父张佩纶是一位清末名臣,祖母则是李鸿章的女儿,家学可谓相当地渊源。

受家中浓厚文化底蕴的影响,小小年纪便进私塾读诗背经的张爱玲,7岁就能提笔写小说了。

除去接受私塾教育之外,通过在英国留学的母亲,张爱玲也接触到了不少西方文化。

中西结合的教育经历,为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打下了基础。

不过在一开始,张爱玲的才华受到关注的地方,是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杨绛的外甥女也在这里就读。

进入到这所学校的时候,张爱玲的父母已经离婚了,时隔几年后家里多了一个继母。

彼时张爱玲已经靠着文笔,在学校校刊发表了多篇文章。

有她首次发布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也有散文《迟暮》等,成为了校内备受关注的人物。

然而,就如杨绛外甥女在长辈面前谈及张爱玲时,说张爱玲长了一脸的痘痘,还总是喜欢穿奇装异服来吸引人一样。

在校内对张爱玲不是很友好的人也不在少数。至于奇装异服的来源,张爱萍在作品中有提到过。

有一段时期她是捡继母穿剩的衣服穿,特别是一件的暗红色的薄棉袍,仿佛永远穿不完似的。

对这样一个可能因缺乏父母关爱,在青春年少时显得有些特立独行的人持有偏见,似乎也不太像一向端庄、理智的杨绛会做出来的事情。

因此有一部分人猜测,杨绛可能是因张爱玲的作品与感情史产生的偏见。

杨绛笔下的文章就跟她的人一样从容、大气,许多民间疾苦经过她的描写,

而张爱玲的文章中则处处都透着爱情,并且其中一些主角经常会因爱情放弃道德。

这样的文章投射到现实当中,就如同张爱玲与胡兰成感情纠葛的写照。

1944年张爱玲靠着《沉香屑》系列作品在上海文坛打响了名气。在这里她遇到了已经三婚的胡兰成之后,迅速坠入了情网。

胡兰成作为汪伪国民政府的重要宣传官员,对日寇的侵略行为进行过多次美化,名声不是很好。

陷入爱情中的张爱玲却丝毫不在意胡兰成的名声,以及已有家室的情况。

她不听任何意见地以初婚者的身份成为了胡兰成的四婚妻子。

婚后的胡兰成花着张爱玲的稿费度日,还在日本投降后如丧家之犬逃亡时,从外面找了其他的女伴同居。

即便这样,到最后心灰意冷决定斩断情丝的张爱玲,还是将自己手里的稿费都汇给了胡兰成。

张爱玲这种选择了在爱情中倾其所有的行为,在杨绛这样有着家国情怀的人眼中,等同于是在助纣为虐。

不管是胡兰成还是张爱玲,也许在杨绛来看都是没有风骨的。

抗日战争期间,很多人都抛弃、背叛了祖国。杨绛却跟丈夫钱钟书于1938年从国外辗转回国了。

虽然不是前线正面抗战的人员,但这对伉俪情深的夫妻也有通过自己的文人力量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其实这个时候的杨绛,心中并不是很好受的,还有着丧母之痛。

她的母亲因日寇侵华,在逃难期间因病亡故,光是这一点也就能理解为何她看不上张爱玲了。

选择胡兰成这样一个在日寇面前主动谄媚的人结婚,张爱玲对日寇的态度,自然也会令人觉得有些暧昧。

反过来看杨绛,这可是一个敢于跟日寇呛声的人。回国后的杨绛,用一身所学担任教育工作。

有段时间她所任职的地方,在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期间的时候,会路过有日军把守的黄浦江大桥。

杨绛遭遇到了日本兵的刻意为难时,她毫不畏惧,还大声进行了呵斥,令日本兵最终悻悻而走。

相对于这样正面刚的情况,杨绛更多的是用自己的作品来鼓舞人心。

《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就是杨绛在上海沦陷在日寇手中期间,所创造出来的作品。

她希望能通过这些作品,让因日寇陷入在艰难困境中的中国百姓们,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不对黑暗现状妥协。

这样的格局与作品中充满了情爱,活的非常自我的张爱玲相比,在抗战这样的特殊时期自然更具魅力。

因此,杨绛对于张爱玲的偏见,很大概率上不是针对于个人的,而是来自于家国观念上的碰撞。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