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思辨:华为ICT大赛推动AI时代ICT人才培养范式创新

环球Tech 2025-04-02 12:02:47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张阳】“为教师减负,为学生提供及时可信的回答成为了我们新的命题……”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团队正在向评委解说并演示自己开发的“师说”大模型问答系统。这是3月29日发生在东南大学的体育馆内的一幕,与此同时,还有另外54支参加华为ICT大赛创新赛决赛的学生团队正在向评委展示他们精心创作的创新作品。

基于昇腾AI的产后抑郁检测系统,到利用开源鸿蒙开发的考场安全机器人,再到融合大模型技术的非遗保护方案……这些充满社会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构成了第九届华为ICT大赛中国创新赛总决赛的生动图景。而在这场吸引14万高校师生参与的盛事背后,一场关于AI时代ICT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正在徐徐展开。

破局:华为ICT大赛从规模扩张到范式创新

“华为ICT大赛”是华为公司打造的面向全球大学生的年度ICT赛事,为高校学生提供国际化竞技和交流平台。目前,大赛已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项目榜单。截至目前,华为ICT大赛连续举办九届,累计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所院校、96万余名学生报名参赛。

本届华为ICT大赛中国区域吸引了14万高校师生报名参赛,覆盖31个省份及直辖市的1618所高校,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经过初赛选拔,最终458支师生队伍入围中国总决赛。从赛事主办方提供的数据上看,参赛人数较上届新增4万名者,78%的“双一流”高校深度参与。但数字的增长远非核心价值,真正的突破在于赛事体系的结构性革新:在第八届大赛实践赛和创新赛的基础上,编程赛(OpenHarmony物联网应用开发)、挑战赛(鲲鹏HPC性能优化、昇腾大模型性能优化)、教学赛(实验教学案例、ICT学院运营、优秀教材),形成“学生竞技+教师成长+技术验证”三位一体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赛事内涵。

活动现场,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立涛在创新赛及编程赛开幕仪式上致辞表示:“此次大赛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全球青年协同创新的纽带。衷心希望同学们能以大赛为起点,勇于挑战‘无人区’,善于融合‘跨界力’,在ICT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加速度!”

思辨:ICT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度碰撞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关乎科技行业的创新发展,更是推动整个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第九届华为 ICT 大赛中国总决赛期间举办的ICT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为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ICT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

工信部程宇: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发展处处长程宇认为,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新技术和新模式迭代远超预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产业发展对ICT人才的需求急剧变化。然而,高校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技能脱节。

此外,“学生的产业转化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学生获取知识变得碎片化、高效化,虽然信息获取渠道便捷,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并未同步提升。”程宇强调。

程宇认为,要应对挑战,需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而言,要制定及时更新的人才标准,将企业需求标准化,使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能够精准适配产业需求;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引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构建以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成绩与能力紧密挂钩,避免高分低能现象。

东南大学金嘉晖: ICT人才培养须动态平衡

仍然处在教学一线的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金嘉晖对此也表达了认同,他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高校ICT人才培养需要在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金嘉晖认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基础知识架构应当保持稳定,因为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应对未来技术变化的基石。同时,高校应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方式,及时融入新技术和新应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潮流。

此外,金嘉晖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与行业领先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够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引入教学过程,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他还提到,工程实践能力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高校需要通过实践课程、项目实践和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武汉大学何炎祥:要从知识传授者转为能力培养引领者

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荣誉理事长、武汉大学教授何炎祥指出,ICT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关注三大关键能力:AI大模型思维能力、驾驭AI大模型的能力和人机协同能力。何炎祥教授指出,学生不仅要掌握AI的核心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还要能够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同时,随着人机共存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与AI互动、共享、共创和共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中更好地与AI技术协作。

何炎祥强调,教育界和企业界都应高度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教育者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能力培养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本身。同时,学生自身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清华刘卫东:小步快走,推进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教授刘卫东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ICT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如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他提到,尽管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完成复杂的项目,如设计CPU和操作系统,但这些能力是否真正符合产业需求仍存在疑问。此外,学生对热门技术的偏好与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同时,高校的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之间也存在脱节,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难以及时更新。

针对这些问题,刘卫东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例如,清华大学正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课程中,通过智能体和AI助教等工具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能力培养需要从抽象思维和分层能力等可转移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解决复杂问题。此外,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通过实验平台和过程性管理,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刘卫东还强调,教学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工作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小步快走”,逐步推进教学改革。最后,他提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高校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引入教学过程,通过实践项目和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观点为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培养ICT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华为孙刚:产业需求驱动ICT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华为ICT人才伙伴发展部部长孙刚作为企业代表,也表达了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于ICT人才的实际需求。孙刚说,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技术,还要具备快速适应新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华为通过ICT学院、在线学习平台和大赛三种方式,将产业的最新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高校教育。

孙刚还强调,企业需要及时洞察岗位需求变化,并将这些需求快速反映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应允许“百花齐放”,鼓励多种创新尝试,但也要聚焦核心课程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此外,建立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内容调整的快速传递机制至关重要,华为通过“人才双选”机制,联合伙伴将企业需求传递给高校,推动高校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未来:数字人才新基建的构建

华为ICT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更为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范例:

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竞赛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华为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多本基础软件系列教材,如《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openGauss》《openEuler操作系统教程》等。这些教材将华为的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前沿和实用的学习资源。

通过大赛,华为与全球高校、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全球ICT人才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学生、高校和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推动了ICT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面向未来,华为将继续深化ICT大赛的内涵,拓展赛事的领域和范围。华为ICT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彭红华表示:“华为将继续丰富大赛的赛道设置,增加更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相关的竞赛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同时,华为还将加强与全球高校的合作,推动ICT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竞赛不仅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桥梁。华为ICT大赛通过创新的竞赛模式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全球ICT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正如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在颁奖典礼上所说:“华为ICT大赛是全球青年协同创新的纽带,通过大赛,我们培养了更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在未来的ICT人才发展道路上,华为ICT大赛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全球ICT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0 阅读:2

环球Tech

简介:环球网旗下定位国际科技资讯的科技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