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罚单落地,80亿创纪录的罚款金额固然吸引人眼球,但更值得大家注意的,应该是这次处罚能不能真正为中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立下规矩。这个规矩不单是指企业要服从敬畏监管,不要耍小聪明,搞什么阳奉阴违——明明在美国上市IPO融了几百亿,觉得只要不发新闻稿,控制热搜和自媒体,国内就对此就一无所知。
更重要的规矩是,平日参与处理老百姓个人信息的各方,既要认识到公民信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管理价值,更要意识到价值的另一头就是责任,掌握处理的老百姓个人信息越多,责任也就越重。
我们看网信办通报的滴滴的违规事实:“通过违法手段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相册中的截图信息、亲情关系信息等个人信息,严重侵犯用户隐私,严重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坦率地说,是不是只有滴滴一家这么干?其他一些老百姓常用的APP有没有这么干?以前这么干的APP,在这次滴滴罚单落地后,会不会悬崖勒马,还是置若罔闻?这些更值得持续关注。
滴滴的另一个违规事实是“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5780.26万条”。能不能不要让老百姓配合提供的个人信息变成电诈黑产的作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