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遂宁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里,发生了让人气愤的一幕。
一位66岁的老人,被打得满脸是血。而挥拳者,是过来执法的一位城管。这组画面,迅速在互联网上炸开,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事件视频(来源新京报)
事件详情
时间拨回到事发当日,四川遂宁锦绣源著小区,几名城管队员正在处理一处违建。
现场气氛不算融洽,但也没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突然,一位男性城管队员对一位老业主出手了。
拳打脚踢,毫不留情。老人被打得连连后退,最终倒在草丛中。
视频记录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城管队员甚至骑在老人身上继续殴打。
送医检查后,老人左眉骨2厘米裂伤。
这道伤口,不仅刻在老人的脸上,更刻在了公众的心上。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伤情照片、现场视频迅速在网络发酵,引发舆论海啸。
网民们愤怒、质疑、声讨。
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据说是该小区业主私自硬化花园,引发高层业主不满,进而向城管投诉。城管到了之后,该66岁业主在与一位女城管的争执过程中,可能中途说到了男城管,于是他突然爆发,对老人施暴。
这起事件,暴露了城管队伍管理中的一些“老毛病”。
首先,“临时工”这个老梗再次出现。事发后,河东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回应称,涉事城管为临时聘用人员,已停职处理。
然而,“临时工”身份,并不能成为暴力执法的挡箭牌。
公众质疑的焦点在于,临时工为何能参与执法?他们的执法资格如何认定?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是否到位?
这些问题,官方的回应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随后,官方再次通报,打人者不仅停职,还将被警方处理,但“临时工”的说法却消失了。
这次,城管队伍的执法规范性问题再次被摆上桌面。长期以来,城管暴力执法事件屡见不鲜,这并非个体偶然行为,而是反映了城管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这起事件也暴露出社会沟通机制的不足。业主之间的矛盾,本可以通过社区调解、物业管理等途径解决。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矛盾最终升级,甚至演变成暴力冲突。
警示
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城管队伍建设方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临时处罚远远不够。
需要从根本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规范执法程序,明确执法边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让城管的执法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在沟通机制方面呢,需要搭建更有效的沟通平台,畅通市民与城管之间的沟通渠道。鼓励市民理性维权,引导城管换位思考,以服务者的姿态倾听市民诉求。
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基层治理需要更多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要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才能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总结
城市,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城管和市民,并非对立的两方,而是共同构建城市秩序的参与者。这起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管理中的痛点,也让我们看到了改进的方向。
希望在未来,城管执法不再与暴力、粗暴联系在一起。希望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尊重。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城市家园。
这起事件的后续处理,以及相关部门的整改措施,公众将持续关注。我们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次事件的处理,更是一次推动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契机。
参考信源:
1.华商报——四川一城管当众拳打脚踹老人 城管局回复打人者系临聘已被停职
2.红星新闻——遂宁一城管当众殴打老人 调查组通报:打人者已被警方控制,被停职处理
老不死的也敢打,小心老不死的死的时候把你们一起带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