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位儿子中,曹操最喜爱哪一个?为什么最终选择曹丕为接班人?

易珩文化苑本人 2023-02-21 18:05:51

曹操,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有着巨大的差别。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代能臣和英雄;小说、戏曲里的曹操,则成了奸诈、自私、残忍的形象,被认为是一个阴险狡猾、冷酷无情的奸雄。形成这种差异,有着复杂的原因,在此不赘述了。

(《军师联盟》于和伟饰演的曹操)

曹操创下的基业,会选择谁来继承呢?他最钟意的接班人是谁呢?

在史料记载中,曹操的亲生儿子多达25位。此外,他有3个养子,还有无数像曹休一样被当作儿子关照的同族后辈。曹操的儿子们也各有所长。长子曹昂孝廉贤爱,曹彰好武壮猛,曹丕好学稳重,曹植文采斐然,曹冲聪颖仁厚……那么,在众多儿子中,曹操最喜欢哪一个呢?

一、曹昂,孝廉贤爱,为救曹操身亡

曹昂,字子修,曹操长子。由庶妻刘氏所生,但生母早死,由正室丁氏抚养长大。聪明谦和,为曹操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作为长子,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曹昂是曹操基业的第一继承人。曹操对曹昂也是寄予厚望的,常常把他带在身边,当作接班人培养的。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宛城之战中,曹昂和典韦等人牺牲了。建安二年(197年),曹昂随曹操出征张绣,张绣投降。因为曹操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让张绣大为恼怒。于是,本来已经归降曹操的张绣,决定偷袭曹操。由于张绣准备得比较充分,而曹操疏于防范,曹操大败,其坐骑也死在宛城。因为典韦这位猛将的奋力搏战,为曹操的逃跑赢得了一定的时间。曹昂主动将自己的坐骑让给父亲曹操逃脱,并且步行保护父亲曹操逃出了宛城。最终,曹昂与典韦等人都战死沙场了。

(彩画:战宛城典韦救主)

养母丁夫人得知曹昂死后,悲不自胜,常常哭泣,斥责曹操道:“你害死了我的儿子,从此我没什么可留恋的!”曹操把她送回娘家,让其静养。尔后曹操亲自来找丁夫人,到了丁夫人家中,见丁夫人正在纺织,可丁夫人对曹操的到来不闻不顾。曹操抚摸着丁夫人的背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丁夫人沉默不语。曹操走到门前,又问道:“跟我回去,行不行?”丁夫人依旧默不作声。从此二人关系断绝。

根据《三国志》引《魏略》记载: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子修亡于穰,丁常言:“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

后来曹操病危之际,自叹说:“我一生做事,没有什么后悔的。假如死后还有灵的话,子修如果问我他的母亲在哪,我将怎么回答啊!”

《三国志》记载: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可见,对于曹昂的牺牲,曹操非常悲痛而且愧疚。长子曹昂之死,不仅让曹操痛失得力爱子,也给曹操选择继承人留下了难题。

(曹操画像)

后来,曹丕登基称帝之后,对着朝臣说:“孝廉长兄,自然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曹冲)还在的话,我也当不了皇帝。”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曹丕追封曹昂为丰悼公,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

二、曹冲,聪颖仁厚,不幸早亡

曹昂去世后,曹操最钟爱的儿子是曹冲。曹操十分疼爱曹冲,当着大臣的面,曹操经常夸赞曹冲,有想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三国志》记载:“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曹冲,字仓舒,曹操和环夫人之子,被称为汉末三国时期的神童。

曹冲属于庶出,加上他年幼,在继承大业上应该没有任何胜算。但是,曹冲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与众不同,而且仁爱纯良,深受曹操的喜爱,曹操有意将他立为接班人。

(《军师联盟》中曹操和曹冲)

说曹冲是神童,绝非夸大其词,他从小就聪慧异常。据《三国志》记载:“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也就是说,曹冲五六岁的时候,他的智力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水平,并且善于观察,简直就是一个超级人类。

曹冲的聪慧仁爱,史料上记载了两件事足以证明,一是大家非常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二是“智救库吏”的故事。“曹冲称象”人人皆知,就不复述了。

(曹冲称象)

“智救库吏”说的是,当时军队事务繁杂,刑罚严酷。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咬坏了,管理仓库的小吏非常害怕,担心因此而死,想着反绑双手去自首,但仍惧怕不能免罪。曹冲知道后,对他说:“你等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用刀戳破自己的衣服,就像老鼠啃咬的一样,假装不乐意,一副发愁的样子。曹操问他何故,曹冲回答说:“民间风俗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主人就会不吉利。现在衣服被咬了,所以难过。”曹操说:“那是瞎说,用不着苦恼。”不久后,库吏向曹操自首老鼠咬马鞍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一点也没怪罪库吏。

对于年纪轻轻就如此聪明、仁爱的曹冲,曹操对他十分欣赏和疼爱。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天妒英才,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冲13岁时,就染上重病,曹操亲自为爱子寻医问药、祈福许愿,曹冲最终还是不幸夭亡了。

心爱的孩子去世了,曹操非常悲痛,每次说起都痛哭流涕。曹丕去安慰曹操,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是你们的幸事。”可见,对于曹冲,曹操是非常的疼爱的,是对其给予厚望的。

《魏书》记载: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二十二年,封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谥冲曰邓哀侯,又追加号为公。

根据史书的记载,曹冲是因病去世的,《三国志·华佗传》也说到:“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虽然说了是因病而死,但是没有写明到底得了什么疑难杂症而死。

在民间,由于其它的一些记载,人们对曹冲真正的死因难免有一些猜测。

其一:怀疑被曹丕所害

在史书《三国志》中提到:“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操的话里,一方面有对曹冲之死的痛惜,也有对其他儿子的责怪的意味,而且这话是当着曹丕的面说的。

因此有人怀疑,由于曹操非常喜爱曹冲,曾表露想要让他继位的想法,这对于曹丕世子之位的争夺来说,是个威胁。

后来曹丕登基为帝后,也曾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意思是,如果曹昂和曹冲还在的话,我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由此可见,当时曹丕深知曹冲对自己的威胁。为了世子之位,曹丕暗中除去曹冲这个对手,是有可能的。

其二:怀疑被周不疑害死

周不疑也是一个与曹冲一样的神童。他本是刘表别驾刘先的外甥,在曹操收了荆州之后,得到了周不疑,非常喜欢这个神童,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了。随后,他与曹冲成了好朋友,但是不久之后,曹冲就去世了。

当时,曹操就怀疑是周不疑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曹冲,想要将其除掉。曹丕为周不疑求情。曹操说“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最后派刺客将其杀死。

《三国志·刘表传》引《零陵先贤传》记载:

“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乃遣刺客杀之。”

在曹操看来,周不疑可能害死了曹冲,而且这样聪明的人,不是曹丕所能驾驭的,甚至会威胁曹魏的政权,于是不得不将他除掉。

三、曹彰,雄武壮猛,为君不宜

曹彰,字子文。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他臂力过人、不善文章。曹彰擅于射箭、驾车,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勇猛无比,被曹操称之为“黄须儿”,击破代郡乌丸,降服鲜卑,战功显赫。

曹操曾经把儿子们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分别阐述自己的志向。曹彰回答道:“好为将。”曹操问:“为将奈何?”。曹彰答道:“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听曹彰这样说,曹操哈哈大笑。

(《三国》中的曹彰)

《魏书》记载:

太祖尝问诸子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戎马半生,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常告诫曹彰要读书,光凭匹夫之勇,是不足以成大气候的。“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魏书》)。不过,曹彰不喜读书,喜欢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曹操常常带他出征。

曹彰也不负所愿,在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乌桓时立下大功。史载:“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又据《魏略》记载,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刘备曾派出义子刘封前往叫阵,而曹操则骂道:“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可见,曹操对曹彰的能力非常信任且感到骄傲。

(于和伟饰演的曹操横槊赋诗)

曹操到达洛阳后,身染疾病,急召曹彰快马赶来。遗憾的是,曹彰还没到达洛阳,曹操便已去世。曹操死前还想见曹彰一面,可能是出于父亲对于儿子的喜爱,也可能是有重要的事情想要嘱托给他。究竟什么原因,史书语焉不详。不过,临终前,想要曹彰在跟前,足以说明了曹操对曹彰的喜爱和信任。

曹彰的志向是成为率领大军、驰聘战场的大将军。他只崇尚武力,不喜读书,当将军适合,但不是君王之材。

四、曹植,才华横溢,任性而为,夺嫡失败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死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著名的文学家,文采斐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曹植的文学成就极高,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明人王士祯认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军师联盟》王仁君饰演的曹植)

曹植年纪轻轻就文采出众、下笔成文。曹操看过他的文章,问道:“你是请人代笔的吧?”曹植跪着答道:“我话一出口,笔一落下,就是一篇文章,不信可以当面来试,哪用请人代笔呢?”曹操建好铜雀台后,让儿子们都登台作赋,曹植提笔立成,曹操也非常惊奇。每次问的问题,曹植都能应声而对,因而深为曹操所宠爱。

《三国志》记载: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后来,曹操征讨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这几乎是对他世子身份的认定。临走之前,曹操还嘱托他:“当年我做顿丘县令的时候,是二十三岁,我回想当初的所作所为,现在一点也不后悔。你现在也是二十三岁,自己可要好好努力啊!”可见,曹操对曹植是寄予厚望的。曹操内心深处也有意将曹植立为接班人。

(《军师联盟》 张芷溪饰演的甄宓,为曹植所喜爱)

《三国志》记载: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曹操也曾公开表示:“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对曹植的认可众所周知。

然而,曹植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注意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让曹操很是失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外出期间,曹植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因为此事,曹植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洛神赋图》局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派遣他带兵解救曹仁。然而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三国志》记载: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他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无节制,性格上不够稳重老成,难以担当起大任,曹操也渐渐对他失望,他也失去了世子的资格。

五、曹丕,博闻强识,严谨稳重,继任大统

曹丕,字子桓,曹操的次子,公元220年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建立了魏朝,是为魏文帝。

(《军师联盟》李晨饰演的曹丕)

在曹昂、曹冲去世后,曹丕和曹植被纳入到曹操继承人的考虑人选中。在二人的立嗣问题上,曹操长期狐疑不决。

在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中,渐渐形成了拥丕派和拥植派两个集团。拥丕派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等,拥植派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拥植派中的杨修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灵通,在他的出谋划策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只可惜曹植生性散漫,平时不注意节制自己,而且还醉酒擅闯司马门,终为曹操所不悦。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书,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可曹丕在才气上不如曹植,于是打感情牌,用实际行动赢得曹操的信赖和感动。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一同送行,曹植发挥其特长,出口成章,称颂父亲功德,让旁人不由自主赞赏,曹操也非常欣慰。在旁的曹丕只是一直“泣而拜”,这个举动,让曹操内心非常触动,可能让他感到,曹植只是言词华丽,但对待自己不如曹丕有诚心。

(曹丕雕像)

在立储问题上,自古立长不立幼。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一旦破坏,往往会引发祸端,历史教训屡见不鲜。曹操也深知这个道理。虽然情感上,曹操更倾向于曹植,但不可因个人情感而坏了规矩。

为了慎重起见,曹操专门找贾诩商讨,贾诩提醒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这句话点醒了曹操,不能重蹈袁绍、刘表覆车之路。因为他们都想“废长立幼”,而致亲兄弟反目成仇,内部出现窝里斗,最终四分五裂。

曹丕在贾诩、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运用谋略,采取感情笼络人心的方式,并且注重修饰和约束自己,最终战胜曹植,夺得了储君之位。

《三国志》记载:“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成为了曹魏的接班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建立了魏国。

曹操最终选择曹丕作为接班人,影响曹操做出这个决断有诸多因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个重要人物公开支持曹丕。这人就是崔琰。崔琰是何许人也?

崔琰,字季珪,东汉末年著名名士。他体态雄伟,相貌俊美,美须髯,师从于大儒郑玄。最初跟随袁绍。曹操平定河北后,开始效力曹操,迁丞相东曹掾,教导世子曹丕。他的侄女嫁给曹植。曹操成为魏公后,担任魏国尚书令,迁中尉。崔琰刚正不阿,雅识经远,声节显昂,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名气。

(《军师联盟》中的崔琰)

当时崔琰担任丞相府东曹掾,品阶很低,但是名望极高,负责整个魏国官员的升降考核、人才选拔。崔琰也受到人们的一致赞誉和尊重。陈登《先贤行状》称赞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陈寿称赞他:“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

陈登也是名人,连刘备都对他敬佩不已。而陈登对于这位同时期的崔琰,仰慕至极,认为崔琰有着高尚的品格,正直的德行,识人的慧眼。

在崔琰负责选拔考核官员的十余年间,天下士人和朝廷百官,都对崔琰赞叹不已。即便是曹操本人,对这位一身正气而又天下知名的崔琰也颇为“敬惮”,又尊敬又畏惧。

崔琰哥哥的女儿,是曹植的妻子,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按理说,崔琰会为曹植说好话,会支持曹植。可崔琰没有,不但没有力挺曹植,反而公开支持曹丕。

对于曹操在接班人选择上,崔琰公开支持曹丕:“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崔琰引用《春秋》大义,倡议一定要册立曹丕来继承大统,并表示会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曹丕。

曹植受到曹操喜爱,更是崔琰的侄女婿,可崔琰为什么会公开支持曹植的对手曹丕呢?

崔琰身材高大,仪表出众,胡须长达四尺,就算是闲居在家也是正襟危坐,极有威严。《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匈奴使者来访,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不够体面,于是让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旁边。使者拜见完之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有何评价。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这个故事虽说是为了衬托曹操,不过也证明崔琰长相不凡,气度高雅。

(曹操)

在生活中,崔琰也是一个严谨节制、严于律己的人。可是曹植不注重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知道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这和崔琰的性格截然不同。

而且,崔琰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百姓。当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查看冀州的户口,非常高兴地对臣下们感叹,冀州果然很大啊,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呢!崔琰听了,直谏道:“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现在天下分崩离析,白骨蔽野,百姓痛苦,冀州刚刚平定,你曹操不去关心百姓,了解风俗,却关心什么军队,实在是让冀州百姓失望啊!

此话一出,把其他臣子吓得半死,在曹操兴致正高时当头泼一瓢冷水,无异于自寻死路。可崔琰在批评曹操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想到的只是百姓和天下。

而在选择曹魏继承人的时候,崔琰也没有盘算曹植是不是自己的侄女婿。崔琰一腔忠义,正直无私,让百官敬重。连曹操也感叹崔琰“公亮”。

曹植虽有才,可他在处理政事上却不如曹丕。曹植为人任性而行,不务实事,甚至做出一些不合礼法的事情。而曹丕却善于听从谏言,看重礼法,注重政事,比较稳重踏实一些。

曹丕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猎,崔琰也义正辞严地指出曹丕的缺点。曹丕非常谦卑地说:“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曹丕表示,以后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军师联盟》李晨饰演的曹丕)

有人说,曹丕很虚伪,很多事情都是刻意表演给世人看的,给曹操看的。但是,在政治场,运用谋略无可厚非,只要不伤天害理,不损害国家和百姓利益,没什么好指责的。

崔琰以国事为重,毅然选择了善于纳谏、有心国事的曹丕,而放弃了好酒轻狂、任性狂傲的侄女婿曹植。

曹操看重的曹昂、曹冲不幸离世,留下曹丕和曹植两个接班人选,综合考虑之后,曹操选择了曹丕。曹丕建立魏国,也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有一番成就,可仅仅46年后,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这一切也是历史的巧合,下一步会迎来什么,谁也无法预料。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