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八二风灾后在树丫上、在竹丛里、在残垣断壁下随处有尸骸

金城历史 2024-08-05 16:24:46

尸横遍野这个成语,估计来形容1922年八二风灾,灾后的情况非常确切。在树丫上、在竹丛里、在残垣断壁下都能随处见到尸骸,更集中的是在江河两边沿岸。

当时潮人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参与收埋尸骸的人无数。南澳隆澳义德善社的余阿泉(1869-1948),新乡人,余排长(1879-1954)、陈大弟(1859-1939)龙地乡人,他们三人平常以扣罟捕鱼为生。灾后,他们自带伙食费,先是驶船到澄海坝头南北港一带,收埋水尸。十多天便埋了二三百具。由于天气炎热,尸体都腐烂生虫,他们不怕脏臭,遇尸必收。

收完坝头沿海出海口的尸骸,他们几人又驶船来到澄海东里沿海,收埋水尸。这个时候,很多尸骸都已经肉身腐化,露出白骨。在乌鬃埔浅滩,现今的东里车站这里。有一副被埋在沙里的尸骸,只露出头骨,他们准备将它挖出来后,再妥善收埋。发现是一具富家人女尸骨,有一支金玉如意头钗、黄金耳环一对、金手环一双、豆瓣戒指4只,总共有4公两重。尽管当时没有其他人在场,他们并不贪心,收埋白骨之后,他们将金饰,全部拿去附近寮尾崇心善社上缴。

善堂的人,看这三位南澳渔民,都是衣衫破旧的穷汉,却拾金不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崇心善社特制一块大木匾,有两米多长款,上面写着:真善人,三个大字,小字记录着,他们这次拾金不昧的事迹。送到隆澳义德善社。这事后来收录在陈梅湖编纂的【南澳县志】中。粤东行署给予他们三人表彰,香港也将他们的事迹登上报纸。

崇心善社还赠他们三人,每人一枚奖章。他们挂上这个奖章,不论到全潮汕18个大善堂中任何一个,都必受到热情款待。他们是潮汕人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后来三位南澳善人先后去世,义德善社按他们生前所约定,同葬一穴在南澳斜皮岭下。墓地是陈家陈于璋赠,安葬费是林国安募捐,并撰联:“三生有幸同葬一穴,善人无私共献多金。”又有邑人林国贤先生撰联云:“善非假善得金不昧,人是真人通德同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