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都信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道理,所以一旦有人犯了重罪就会被处死。皇亲贵族死法都还很体面,要么三尺白绫要么毒酒一杯,保证死相端庄,不会被后人诟病。但是平民百姓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犯了重罪的人一般都是被砍头或者绞死。有家人的就由家人收尸,没有家人或者强盗土匪就会被破席子一裹丢进乱葬岗。
虽然这些判了死刑的人都是罪大恶极,但是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是对死人有所忌讳,所以行刑的事只能交由特定的人来做。因此,一个古老的职业就应运而生——侩子手。
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惩治盗匪法》,规定“死刑需用枪毙”, 1932年,《六法全书》正式确定“死刑用枪毙”。从此,斩首死刑退出历史舞台,专门以砍头为生的刽子手宣布失业。
邓海山作为清朝最后一位刽子手,一生砍了300多个脑袋,晚年因果相报,孤独生活,惨然离世。
刽子手在古代是没有多少人甘愿去做的,因为它老和死亡打交道,而场面血腥,需要胆量大,就像现代人对于从事法医和殡葬的人心有抵触一样,都广泛存在一种心理层面的忌讳,家境殷实人家绝不会让孩子去当刽子手。刽子手在古代被归为下九流职业。
刽子手手起刀落,死刑犯人头落地,这就是他们工作的日常。
邓海山出身于长沙县(今长沙市)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永远都看不到生活的转机。因为生活苦、吃不饱,邓海山的父母都患上了疾病,又因为家里穷,没钱医治,两人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在邓海山还未成年的时候,两人就相继离世了。双亲去世了又没有亲戚愿意收留,只能靠吃街坊的百家饭长大,说白了,能有口吃得就不错了,更不用谈上学。他在当时属于社会的底层,是被封建制度剥削地最为严重的一类人。
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年幼体力不如大人,无法干重活,能选的工作并不多。邓海山曾做过许多工,想过许多办法,但底层的人想要体面地活着实在太难。
也许是时来运转,邓海山在有次做工时听到了同伴们讨论侩子手的对话。一个人说:“听说做侩子手可以赚钱,赚的还不少呢!”另一个人附和道:“没错没错,侩子手确实能赚钱,就是有点晦气,说不定还会遭报应,普通人干不了那个。”
但邓海山才不会在意晦不晦气,毕竟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还在乎什么?已经穷怕了的邓海山听见有这个机会,并没有过多犹豫,就开始找师父学艺。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刽子手这个行业却非常特殊,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刽子手,首先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虽然与其他行业一样,当刽子手也是为了赚钱,说到底也是一份谋生的手段,但刽子手这个职业却需要不断地砍头。一些胆子小的人,不要说上刑场砍头了,哪怕是去观看行刑可能都会被吓得晕厥过去。
拜师的那天,师傅语重心长地对邓海山说:“咱们这行不信鬼神,但祖师爷有条祖训却需牢记‘砍头九十九,必须要停手’!切记不可过百。”邓海山连忙点头。刽子手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杀人过百,断子绝孙”,砍到99颗人头时就应该急流勇退,金盆洗手,很多刽子手都是这时退休的。
刽子手并不是胆大就可以,还需要更多的历练,经过一套严格的拜师礼后,邓海山就被师傅带着观摩了一段砍头的画面,第一次见到这么血腥的画面,邓海山肚子翻滚没忍住一下就吐出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邓海山在师傅要求下,一遍又一遍看着给犯人行刑的画面,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场景,然后师傅才开始让邓海山练习刀法。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是刽子手的基本功。
他训练的方式很枯燥乏味,不是砍南瓜就是砍冬瓜,师傅在冬瓜上画一条直线。邓海山一刀下去,不但要精准地砍在这条直线上,还要把冬瓜一切两半。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下,邓海山也卜长大了。随后在师傅的推荐下,邓海山进入衙门成为一名职业刽子手。
当时犯人都是秋后问斩,因为秋冬主肃杀,遵万物时序。所以邓海山真正工作,也就是秋后三个月,其实时间相对来说很轻松。当时正值晚清末年,时局动荡,每天都有送来砍头的人。宣统年间,斩杀一颗人头,可以得到一块大洋。
一块大洋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收入的一半,而且家属为了让死者不受疼痛,希望他下快些,还会私自给行刑人员银两,所以刽子手的收入还是不菲的。
哦随着收入的增加,邓海山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开始每天喝酒吃肉,出入赌场。
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让他把师傅对他的嘱托忘到九霄云外,当他要行刑的第99个死刑犯,丝毫没有要收手的打算。一来他觉得自己命硬,根本不信因果报应,二来这么多年就干这一行,他已经没有了其的谋生手段,也就只能干下去了。1不久,民国政府废皇权、去旧习,砍头的刑罚也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枪决,再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自此,刽子手这一职业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多年的挥霍使他并没有存下丝许的积蓄,他又从事一份杀人赚钱的工作,很多人都对他心生畏惧,不想和他打交道,更没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一生不婚不育,无儿无女,找工作也没有人愿意用他。处处碰壁的邓海山最后只好走上了乞讨的道路。每天风餐露宿,饥寒交迫。
而一辈子杀人,也在他心里留下种种阴影。每次砍完头,他都头也不回地离开刑场,到了县衙,还得让差役兵丁用竹板打屁股,以免死囚缠身。为了消灾免难,邓海山每天都吃斋念佛。而闭上眼睛,眼前就是刑场上那血淋淋的一幕幕。
据说在1925年的一个夜晚,邓海山死在了长沙县郊外的道路旁,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而且面露惊恐之色,仿佛是经历了很大的痛苦和惊吓。
三百多条人命丧于邓海山之手,而邓海山也在晚年等来了自己的报应。他们或迫于无奈或出于贪财而从事了一份残忍的工作,让自己的人生不得善,在孤苦无依中凄惨离世,令人叹息。
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