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初创,并无规划:华野最早,中野最晚,跨度长达一年半

吕布评过去 2023-08-31 12:50:22

四大野战军,初创并无统一规划:华野最早,中野最晚,跨度长达一年多!

四大野战军的初创,并非由中央统一规划,而是由各地与国民党军队斗争的具体发展情况自然形成的。不管华野、东野、西野还是中野,他们的成立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而1949年初的改编则是中央统一规划的,西野改一野,中野改二野,华野改三野,东野改四野。

如果四大野战军的初创是由中央统一规划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何成立时间完全不一样,从最早的华野成立到最晚的中野成立,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半!

看下四大野战军的成立时间:

华野于1947年初成立;1947年7月西野成立;1948年1月东野成立;中野成立最晚,1948年5月,刘邓大军兵出大别山,新的中原军区成立,南征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遂改名为中原野战军。

从华野成立到中野成立,中间间隔了一年零五个月,差不多一年半!

熟悉现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解放战争自从1946年夏天爆发之后,我军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华野、西野和东野的成立,都反应了这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只有中野的成立比较例外,当时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御体系已经冲得七零八落,战略决战的时机在一步一步成熟,中野正式诞生后半年,三大战役就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几大野战军的初创背景都极其特殊。

华野成立前后,陈毅和粟裕率各自的部队刚刚经历了一个残酷的过程,苏皖解放区全线沦陷,粟裕只能率华中野战军北上入鲁。在这样情况下,两军只能合而不能分,否则,山东和苏北的局势将更加恶化,这是华野成立的背景。

西野的成立也是在陕北面临极大压力时的抉择,国民党胡宗南和马家军数十万人对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构成极大威胁,彭德怀临危受命,把西北野战兵团改组为西北野战军,从此,他率领这支只有数万人的部队和十倍于己的敌军在黄土高原打起“蘑菇战”。

东野的成立情况较为特殊,华野、西野和中野的成立都经历了不同部队的重组,只有东野不同,无论是最初的东北人民自治军还是后来的东北民主联军,一直到1948年1月的东野,都是不同的牌子,相同的班子,灵魂人物一直是林罗谭刘。

中野成立最晚,也经历了一个最曲折的过程,晋冀鲁豫大军从太行山杀到鲁西南,又垂直向南一千里,无后方跃进大别山,为了完成战略反攻任务,刘邓大军牺牲极大,战损率超过一半,重武器几乎全部丢失。重建中原军区后,华野补充了大批生力军到中野。

华野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由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组成;西野由陕甘宁体系的部队构成,最高军事主官却是彭德怀;中野主体是原来的八路军129师,但多了陈毅这个副司令员,还有4000多干部是由华野支援过来的。只有东野,自从那11万人出关之后,一直是这些人为主体,后来发展为百万大军,也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没有大规模的重组。

因为东北环境比较特殊,因为是一个空白区域,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华野:由分到合,由败到胜,陈粟组合大显神威。

在两军汇合前,陈毅和粟裕都经历了一个异常困难的时刻。

陈毅当时有三项主要军职: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和山东野战军司令员。但他数战难求一胜,除了朝阳集消灭了几千敌军之外,接连在泗县战斗、沭阳斗智和两淮保卫战中失利,遭受多方面的质疑,陈毅心理压力一度很大。

粟裕的日子比较陈毅好过一些,主要是因为他在全国都被动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打出了一波小高潮,在苏中“七战七捷”。不过,因为大环境的恶劣,粟裕的这些胜利很快被抵消,不仅淮安、淮阴丢失,整个苏皖解放区也全部沦于敌手。

两淮失陷对我军不利影响极大:原来毛泽东计划把革命圣地从延安迁到两淮;而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对南京构成威胁的解放区也从此消失不见了。我军一下陷入全面被动之中。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大手一挥,做出两军由分而合的决定,在正式合并前后(华野正式成立于1947年初),陈粟连战连捷,先是在宿北“埋了戴之奇”,然后在鲁南活捉马励武,继而在莱芜生擒李仙游,最后更是虎口拔牙,一举全歼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上至师长张灵甫,下至马夫和马弁,无一漏网。

华野从此如入无人之境,根据周恩来在陕北小河沟会议的统计,解放战争的头一年(从1946年夏到1947年夏),华野的战绩排各大战区第一名!

西野:彭德怀挺身而出,用几万人和数十万敌军周旋,是全国最苦的战区。

当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赴重庆谈判之前,曾改组了军委,一共四位副主席,分别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彭德怀,另外,彭德怀还担任着总参谋长要职。

四位副主席中,朱德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委,东渡黄河指导全国土改工作;因此,全国解放战争主要是由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指导。

但从各类电报电文的署名上看,多是周恩来起草、毛泽东批准的,为何不见彭德怀的名字?

因为彭德怀已经不在总部,而是专门负责陕北战事了。

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发动重点进攻之后,延安压力空前,当时陕北部队主要是贺龙的晋绥系组成(前身是八路军120师)。而贺龙当时不在延安,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彭德怀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指挥这些部队,把张宗逊指挥的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升级为西北野战兵团,等贺龙回来之后,再把指挥权还给他。

这就是彭德怀从总部“空降”西北的过程。

1947的7月,在西北野战兵团的基础上,西北野战军正式成立,彭德怀出任司令员。西野人数很少,只有几万,而胡宗南加马家军却足有好几十万,彭德怀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西北是全国最苦、最穷的战区,西野官兵经常吃不上饭,连毛泽东、周恩来以至于李讷这样的娃娃都要靠黑豆充饥……

但彭德怀却有足够的智慧和韧性与敌周旋,我军把这种与敌人拼韧性的战术叫作“蘑菇战术”。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和沙家店几大战役,彭德怀不仅收复延安,还为解放大西北做好了准备。

也正因为彭德怀专心指挥西北战事,他的总参谋长一职就交由周恩来担任。这是我们今天在解放战争指挥电文中,看不到彭德怀签字的原因。

东野:林彪主军东北,经历了一个戏剧化的过程。

林彪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新披挂上马,但那时的他既不是东北全军的领导人,更不是西北局书记。

那时的林彪,已经有七年半不打仗了。

在抗日战争之初,八路军115师林彪等率部在平型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就是平型关大捷。但随后不久,林彪就因伤离开战场,先到苏联治伤,后来回国之后也一直在后方,缺席了后来全部的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久疏战阵的林彪被重新启用,但当时担任中央代主席的刘少奇是计划让他和萧劲光担任山东军区正副司令员,他走在路上的时候得到通知,改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最后才派往东北,主持东北战事——当时东北局势变化太快了!

林彪初到东北,人地两生,部队因为是多地派来的,很难统一指挥,因此节节败退,杜聿明、孙立人、陈明仁和廖耀湘等人在美军的帮助下步步紧逼,一直将林彪赶过了松花江。

不过,我军在东北的政策是对头的,不占大城市,“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因为只有在广大农村,我军才大有可为。土改使翻身军民有参军热情,有了解放区,兵源、支前、后勤问题也迎刃而解,因此几经较量之后,我军在东北开始赢得主动。

从刚出关时的11万人,到三年后入关的百万大军,这个成长速度,绝对是四大野战军之冠!

东野于1948年1月正式成立,当时陈毅和粟裕的华野已经成立一年了!不过,那时的东野和东北军区并未分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辽沈战役之前,根据中央要求,军区和野战军才彻底分开,而此时的林彪,也一身担任四大要职: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政委和东野司令员,这种情况在我军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野:中野的成立就是为了在江北打大的歼灭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慢慢成熟。

从时间上说,中野的成立是四大野战军中最晚的。

从空间上说,中野的作战区域之大也是最广阔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从太行山打到鲁西南,又跃进大别山,再从鄂豫皖地区东进华东,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极大的、不规则的反向的问号。

从发展历程上看,中野的变化可谓像坐过山车一样。抗战结束,晋冀鲁豫的日子可以说过得好得很,在太行山如鱼得水,兵精粮足,28万兵力在全军各大战区中绝对是相当突出的。但随后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因为是无后方作战,没有兵源补充,没有伤员安置,没有群众支前,没有后勤,因此损失极大。到新中原军区成立时,新生的中野只有15万人左右,只是华野的三分之一;重武器更不能比,华野有自己的重装部队特纵,坦克众多,重炮足够,比起来,中野的装备要落后得多。

不过,这不妨碍我军在江北实现大规模歼敌。

城南庄会议后,粟裕不过江、而是留在江北歼敌的思路被毛泽东认可,在刘邓的建议下,陈毅和邓子恢率4000多华野骨干补充到中野,两大野战军逐步走向联合。

扭转乾坤的淮海战役中,最初思路由粟裕提出,但中野先后攻克郑州和开封,使围歼刘峙集团70万人成为可能,这是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关键。在淮海战役进行中,粟裕的华野完成三次大战中的碾庄圩和陈官庄,刘陈邓的中野完成了另外的双堆集,而在最关键的占领宿县、切断南北交通、包围徐州的一战中,是由中野完成的!

中野成立时,全国战局已经处在决战前夜,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的成立成为这一变化的催化剂,并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横扫横扫大西南中,中野也成为最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此可见,四大野战军的初创各有各的环境,各有各的具体背景,并非中央统一决策,这和1949年初的改编完全没。

1949年初,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赖以生存的部队已经被消灭殆尽,只能依靠长江防线苟延残喘,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向全国进军,军委命令将四大野战军统一由区域命名改为以编号命名。

因为随着战事的扩大,以区域命名的方式已经不适用,比较东野在打平津战役时就已经入关了,作战区域已经是华北而不是东北,再接下来,如果渡江之后仍不改名,可能就会出现认识上的混乱,统一用一野、二野、三野和四野标识,更符合实际,不会发生混乱。

西野改为一野后,仍是彭德怀主持,但部队变化很大,除了西野原来的部队外,另补充了原属华北军区的周士第(18兵团)和杨得志(19兵团)两大兵团,一野因此人数也超过了35万人。

中野改为二野,主要领导人也没有变,还是刘邓,但原来的副司令员陈毅仍回华野。

华野改为三野,原来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回任副司令员,陈毅回来,担任三野司令员兼政委。但渡江战役后陈毅精力放在上海,因此后来的战事主要还是由粟裕指挥。

东野改为四野,有一些变化,林彪仍为司令员,但东北军区司令员后来交给了高岗,而中南军区司令员则由林彪担任;野战军政委罗荣桓身体不好,主要工作由谭政代理;参谋长一职的履行则由刘亚楼变成萧克,因为刘亚楼去下面当兵团司令员了。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