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
英籍传奇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Mary du pre),出生于英国牛津,1945—1987年。杜·普蕾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演奏曲目有门德尔松《无歌词.OP.109》、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minor.Op.85》等,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73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她的故事在1998年改编为电影《无情荒地有琴天》。史塔克一语成谶,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能感动众生的经典艺术作品的内核,一定是一个纯粹的生命、一个高尚的灵魂。真正艺术家的特征:一要品德高尚。“唯君子为能知乐。”(《礼记·乐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二有艺术天赋。艺术家拥有异于常人的对艺术的真善美的感受力。三是乐在其中。艺术家为艺术所吸引,走向喜爱钟情,从中获得无限的精神快乐。四需不懈追求。唐·贾岛说自己作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古人诗云:‘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二程语录·卷十一》)五是艺胜于命。艺术家把自己追求的艺术,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艺术灵魂伴随人类始终,艺术的感动是心灵的感动。人是灵性动物、万物的灵长,用心灵感受艺术。艺术家的心灵与众生的心灵相通;经典艺术,懂行的人看着好,不懂行的人看着也好。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后人仍能感到经典艺术中的心灵震撼。
欣赏经典艺术,所谓知音,是一个心灵在与另一个心灵对话。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欣赏一幅名画,会受到强烈的感染,美妙的画面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当我们聆听一支名曲,伴随曲调的悠扬绵邈,跌宕起伏,内心郁积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畅快的交流与宣泄,但让我们用语言描述这名画如何优美,乐曲如何美妙时,我们竟然难说万一。难以语言描述的是作者心血凝聚烙印在经典艺术作品中的灵魂,是灵魂的结晶,由此揭示了生命与艺术关系的真谛。经典艺术的感染力为我们提供美学经验,人们欲投身某种艺术门类的学习与创作,需叩问自己内心是否真正喜爱她,需敲打自己的心灵是否与她产生共鸣,是否准备为之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心灵的艺术真爱像一块试金石、一道分水岭,将假艺术、附庸风雅挡在了神圣艺术殿堂门外。
艺术提升人类精神境界,心灵是通往精神高尚的道路。投身艺术的人,得到他人、社会、历史的赏识,沉浸在艺术的无限美妙中,沉静在高尚心灵的幸福感中,获得了生命的圆满和心灵的满足。
作者简介
邵孔发,安徽全椒人。教师、学报编辑。出版作品《襄水文集》《故园屐痕》《琅琊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