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十三岁》:关于校园霸凌,孩子怎么看?|儿童文学评审团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5-04-13 10:41:14

在童书中,“校园霸凌”一直是被创作者不断讲述的主题,它现实又残酷。青少年身上的“恶”令人触目惊心,但被欺辱的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绝处逢生的力量,更令人震撼。 本期“儿童文学评审团”栏目的评审书目是《沉默的十三岁》,这是一本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成长小说,13岁的男孩吕多在朋友、家人及老师的帮助下,突破重重心理障碍,鼓足勇气说出被霸凌的真相,走向阳光、健康的成长之路。 在童书领域,我们所有的讨论都围绕着孩子,却很少听到孩子自己的声音。不论是作者、图书编辑,还是童书爱好者,都要与孩子面对面,才能获得孩子真实的阅读感受。 “儿童文学评审团”栏目衍生于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审团”栏目,该栏目已开办多年,一直得到读者的热情反馈,征集了无数优质的图书评价。 在“儿童文学评审团”中,我们将每期征集3位小读者(具体征集方法见文末),赠送当期“儿童文学评审团”的图书一本。小读者则需要在阅读后,撰写600字左右的阅读感受。 本期书目 《沉默的十三岁》

作者:[法]塞西尔·阿利克斯 译者:徐颖 谢逢蓓 开本:32开 定价:32.00元 装帧:护封精装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谁创作了这本书? 作者: 塞西尔·阿利克斯是一个热爱哲学,关心社会问题和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已出版约九十部儿童文学作品,荣获数十种奖项,如法国不朽文学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少儿图书奖等。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部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儿童成长小说,描述了13岁的男孩吕多在校园里遭受肉体及精神上的双重欺凌,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后来在朋友、家人及老师的帮助下,突破重重心理障碍,鼓足勇气说出真相,重新走向阳光、健康的成长之路的故事。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大量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将主人公遭受欺凌的内心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为读者深入了解校园欺凌打开了一个窗口。 除了校园欺凌这一主题,本书还涉及外貌歧视、单亲家庭、心理健康等话题,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儿童成长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积极正面的社会引导价值和教育意义。

《沉默的十三岁》试读

我当然知道自己应该扬起头,狠狠瞪着他们,可是,我什么都做不了。我知道这全是我的错,因为我就是个懦夫、肥猪、废物。如果我是个正常人,我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我保护不了自己。他们一打我,我就只会埋下头,用双臂护住身体,缩成一团,就像蜗牛一样——但我没有壳。 回到家,妈妈看到我开裂的嘴唇和被撕破的T恤说: “你又打架了。这样下去可不行,吕多!” 不,妈妈,我没有打架,是他们打我。六对一,我打不过他们的,他们不会住手的。我不想上学了。求求您,我不想再回学校了。 可我什么也没有说,妈妈已经够不容易的了。她总是对我说:“吕多,我永远都是孤零零一个人,好难,好累。我永远都在干活!你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帮妈妈的忙,而不是添乱!” 我真想做个隐形人。我不指望和他们交朋友。我只求他们放过我,忘了我,对我视而不见。 一个体重93千克的胖子怎样才能隐形呢? 我想做个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在辱骂来临时挺起胸膛,用坚实的身板挡住拳头,奋不顾身。我想变成一座大山。我是个比他们重两倍的大块头,可我为什么却跟麻雀一样懦弱?每次一看到他们靠近,我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于是,我攥紧拳头,咬紧牙关,绷紧全身。我能感觉到愤怒在体内迸发。我变成一块满怀仇恨的岩石,任何东西都撼动不了的岩石。 一记耳光,天崩地裂。 我碎了一地。 我缩成一团。 我像一团烂泥一样,软塌塌,黏糊糊。 在我这儿,恐惧胜过一切,而愤怒却无能为力。 昨天的数学课上,朱利安突然用圆规的尖针戳向我的肚子,我没能躲开,痛得叫了起来。我正在变声,嗓音听起来就像一只哑了的海鸥在哀号,可笑极了。全班哄堂大笑。艾丽斯转过头看了看我们,在她眼中,我读到了同情。老师生气了: “吕多维克,你再捣乱,就给我去教导主任那里!” 老师,这根本不是我的错!您应该保护我,而不是责骂我!您的眼睛管什么用?您怎么从来看不见真相? 我真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站起来,高喊我受够了,高喊我再也不想受到这样的对待。我真想让艾丽斯知道,我不是让人同情的可怜虫,我能保护自己,我也能成为英雄。可是她已经转过身,不再看我了。我泄了气。 “说出去你就死定了。”朱利安悄声说。 他接着又说: “肥仔,你肥肉那么多,肯定不会有感觉的。别装可怜了。” 我直直地瞪着他,不是为了挑衅,只是为了让他停下。他重新拿起圆规,把尖针猛地扎进课桌桌面,然后一边狞笑,一边转动圆规。木桌桌面上出现了一个小洞。我全身发热,脸颊变得又红又烫,汗珠从脸颊一直淌到脖子,下巴开始颤抖。 “胖宝宝快哭了?要不要纸巾擦擦大鼻子里的鼻涕?” 朱利安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纸巾,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我不去看他,装作专心做题的样子。下课铃一响,我立刻埋头冲出了教室。 现在,我的肚脐旁边,有了一片紫红近乎黑色的瘀血。 星期天,我要去奶奶家。我要叫她教我做针线活儿,这样我就可以不用麻烦妈妈,自己缝补衣服了。妈妈说她本该过得更好。她说得对。 每一天早晨都是前一天早晨的复制,我的未来是没完没了的重播。起床后,我像个机器人一样进入自动模式,不去想任何事情,关闭所有感觉。我早就不吃早饭了,可还在继续变胖,身上的衣服紧得好像枷锁。我关上家门,一边下楼,一边想象自己已经放学了。我不再注意天空的颜色,反正对我来说,一切都是灰色的,持续不断的暴风雨在我头顶上肆虐。我就像一头走向屠宰场的牛,拖着脚在水泥地上一步步往前挪。痛苦像一把尖刀扎在喉咙里,让我说不出话来。我经过一家面包房。以前,店里牛角面包热腾腾的香气会让我口水直流。可是现在,我只觉得恶心。我沿着铁路向前,然后穿过天桥。我的“监狱”就在天桥的另一头,停车场的尽头。我踏在铁质楼梯上的脚步声听起来就像劳改犯的脚镣声。越靠近学校,我越觉得身体沉重。我就是脚镣上的那个铁球。 我每天都要回到同样的地方重新“溺水”一次。我活着,但我并不想这么活着。我在前行,但我在倒退着前行。我是一个已经知道自己结局的囚徒……

如何参与“评审团”?

我们希望你:

| 6-18岁,喜欢读书,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

|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留言(用自己的手机或爸爸妈妈的手机),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读这一本书,或者分享对这本书相关话题的看法和观点。 | 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尽快选取3位评审员,赠送本期图书,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 | 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将书读完,发回600字左右的评论或读后感(也欢迎你兴致大发,画些小画),并给这本书打分(满分10分)。 孩子们的感受与思考值得被听到,相信不论是作者、编辑,还是其他读者,也都期待听到孩子们真挚的阅读感受。 这不仅是一本免费寄送的书,我们所期待的,是让孩子发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感受,给他们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儿童文学为儿童而写,但在这个领域,却很难听到孩子的声音。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让孩子分享他们眼中的世界,还有他们的成长。

你,来吗?记得在下方留言哦。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编辑:王铭博,宫子;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