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局势动荡,让伊朗的虚假外衣彻底暴露了。叙利亚那边风云突变,把伊朗一直藏着掖着的问题都给抖搂出来了。以前伊朗可能还想装装样子,但现在,叙利亚这一变,伊朗那点事儿再也捂不住了。就像皇帝的新衣,被大家伙儿一眼就看穿了。叙利亚的情况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伊朗的真实面目。
回头瞧瞧,伊朗这十年来的政权衰落,简直就像是一场失控的野火蔓延:
2022年,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头巾革命的风潮;到了2023年,苏莱曼尼遭遇了不幸的暗杀事件;转眼2024年,传来消息说莱西已经离世;而在这一年的年底,真主党哈马斯的重要人物也遭到了清除……
经济状况的恶化,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美国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导致伊朗货币在十年间暴跌,贬得只剩原来的二十分之一,老百姓每个月挣的钱,换算成人民币,连一千块都拿不到!
世界各地网友纷纷调侃伊朗:心里想当老大,实际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然而,就算情况乱成这样,伊朗的神权统治还是稳如泰山,屹立不倒!
在电视节目里,哈梅内伊看似在跟真主党和哈马斯“划清界限”,让人感觉他好像在故意低调。但实际情况是,在伊朗的圣城库姆,哈马斯头头辛瓦尔的电子遗像被高高挂起。还有,胡塞武装那边,依然能收到伊朗汇过去的钱。
【伊朗为什么乱而不倒呢?】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们去了伊朗实地考察。结果,在一本被禁止阅读的书籍里,我们发现了神权统治的三个关键秘诀,这事儿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伊朗的看法。
【在德黑兰的革命广场,有一个黑暗的角落——图书黑市。】
到了那个地方,我们意外地淘到了一本伊朗当局不让公开售卖的书。更奇特的是,书的首页就直接印着“禁止公开售卖”这几个大字。
这本书,讲的是伊朗高中的历史课程。
我来给你们念一下这本书的封面:伊朗教育部出的,讲的是伊朗当代历史,是给高中二年级学生用的。
我觉得,要找一个比这更直接的国家故事,怕是找不到了。
这本书里头有百多页内容,专门聊的是伊斯兰革命的事儿。
翻开书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还是霍梅尼的名言,上面这样写着:
今天,学生们得好好钻研伊斯兰革命的那些事儿,这事儿把学者和宗教人士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来自伊玛目霍梅尼的《圣城》一书。
【这一本《圣城》,也是苏莱曼尼“圣城旅”名字的来源。】
我拿起那本历史书翻了翻,页面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伊斯兰革命”的事儿。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琢磨了大半夜,终于在那些文字之间看出了门道,整本书其实就是说了一个事儿:
【圣战。】
在伊朗,支持圣战被视为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立场,这直接关系到伊斯兰共和国的根本。
【这也是伊朗第一个统治密码:国家叙事的宗教阶级斗争!】
伊朗的根基,其实并不依赖于1979年的那场伊斯兰大变动。说到底,那次变动的领头人,并非什叶派的宗教领袖,而是伊朗的左翼民众党。
在激烈的政治较量里,霍梅尼最终把对手给淘汰了,自己掌握了大权。但刚开始的时候,大阿亚图拉的地位其实并不牢靠。
教士集团少了样东西,那就是:
火器。说的就是那个能发射子弹的工具,枪。它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家伙,是用来保护自己或者进行射击训练的重要装备。别小看它,虽然外表可能平平无奇,但一旦扣动扳机,那威力可大了去了。所以,使用枪的时候,可得小心谨慎,千万别大意。
霍梅尼在当上最高头头之前,曾在法国巴黎过着漂泊的日子,既没根据地,也没手下兵马。
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的军队还是心向着巴列维国王,对于霍梅尼这位最高领导人,他们并不怎么听使唤。霍梅尼想调动军队,可军队并不买他的账。
然而,到了1980年9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所有的事情都翻了个底朝天。
这是萨达姆挑起的那场伊朗与伊拉克之间的冲突。
在卫国的大旗下,军方把对伊斯兰政权的不满放到一边,直接冲进了两伊战争的前线。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萨达姆帮霍梅尼解决了内部的反对力量。
在两伊对战的那会儿,霍梅尼可是下了大功夫,一边把巴列维留下的军队好好整顿了一番,把不少人给换了下去,另一边呢,他又亲手建起了伊斯兰革命卫队。这么一来二去的,最后枪杆子就稳稳地落到了教士集团的手里。
这次冲突,伊朗官方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伊拉克逊尼派与伊朗什叶派之间的一场宗教战争,因此被深深植根于伊斯兰的思想观念之中。
换句话说,要是圣战这事儿没有板上钉钉的政治正当性,那伊斯兰共和国的合法性可就站不住脚了。
伊朗的大街小巷,到处挂着圣战英雄的画像,这其实就是政府想讲的国家故事。
什叶派政府之所以能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逊尼派长久以来对伊朗的打压。这事儿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早在逊尼派的倭玛亚王朝那会儿,他们就开始迫害什叶派的阿里。这种对立和冲突,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两伊战争,算算时间,都快1400年了。
这是伊朗教科书讲述的国家故事,反映了伊朗对伊斯兰革命的理解——在伊斯兰革命的历史中,圣战占据着核心位置,而整个历史的主线,始终围绕着受苦的什叶派与他们认为受到压迫的逊尼派之间的宗教阶层对抗。
从倭玛亚王朝那时候起,什叶派和逊尼派就分道扬镳了。后来,萨法维王朝的什叶派伊朗和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他们打起了圣战。再后来,两伊战争那会儿,什叶派的伊朗又和逊尼派的伊拉克杠上了,还是圣战。这些都是一样的故事。
圣斗不能歇,一旦歇下来,国家的故事线就断了。
所以,伊朗尽管经济不富裕,但还是得坚持打那场什叶派之弧的圣战。要是没了圣战,宗教分歧就不会那么尖锐,宗教分歧不尖锐,宗教压迫就难以形成,宗教压迫不存在,宗教阶级斗争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宗教阶级斗争,那伊斯兰共和国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呢?
这是个伊斯兰革命也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任何革命的思想观念,都得不断推进革命、传播革命理念,因为要是哪天不革命了,政权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革命思想的关键所在,说白了还是革命本身。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瞧见了伊朗神权政府一个让人震惊、离奇到不行的自我宣称:
他们自称:
红派什叶信徒。这个群体信仰独特,他们被称为红派什叶信徒。他们的信仰和习俗使他们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红色标识。这一称呼准确地反映了他们的身份和信仰特点,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这样一来,我们就揭开了伊朗神权统治的又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权力结构的宗教阶级斗争——最高领袖的伊斯兰帝王术。】
伊斯兰的治国智慧,一提到这个词,可能就得颠覆你的老观念了。宗教和政治结合,难道就不能有它的管理之道吗?
若非亲身经历一番实地考察,我们真的很难置信,伊斯兰世界居然并存着神权统治与帝王权谋。
行程快结束时,我们在科威特中转,碰上一个经常在中国和伊朗之间跑矿产生意的华人商人。
他跟我们说,伊朗那儿的所有矿产,其实都是由伊斯兰革命卫队管的。那些矿产赚的钱,就直接当成了他们的军费。
苏莱曼尼策划的“什叶派联盟计划”,资金就是靠这个途径筹集的。
伊朗的军队结构挺特别的,它其实是分两部分的。一部分呢,就是咱们常说的国家军队,这钱都是政府给的。另一部分,那就是伊斯兰革命卫队了,他们可不一样,自己是老板,而且啊,他们心里头只认最高领袖,对领袖那是忠心耿耿的。
举个例子来说,军队就像是正式的作战部队,而革命卫队呢,就像是皇宫里的守卫。革命卫队掌控着矿产资源,简直就像地方上的割据势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这样的安排背后,根源在于伊朗的神权体制,它实质上就是伊斯兰的皇帝制度。权力圈子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就连教士集团里头,也有保守派和开放派之分。而除了教士集团,还有那些亲近西方的世俗官僚集团,他们掌握着行政大权。另外,伊斯兰革命卫队中的地方军阀,则牢牢把控着军事力量。
说白了,伊朗的权力结构啊,可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它更像是三国鼎立的状态。
哈梅内伊是教士集团的领头人物,可以说是“老大”,但他得在教士集团里头,平衡好保守派和开明派的力量。到了教士集团外面,他还得带着自己的人,去跟地方军阀搞好关系,把军权抓牢,同时还得想办法压制住那些世俗官僚的权力。
所以,这场斗争得继续,只有当逊尼派作为教派对手存在时,教士团体和伊斯兰武装势力才能团结一致。同样,也是因为逊尼派敌人的存在,军方才会把火力集中在外部威胁上。
伊朗为啥能一直挺着不乱垮?说白了,首先是因为它有一套国家层面的宗教阶级斗争说法,再加上权力架构里也是宗教阶级斗争的一套逻辑。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个关键,那就是社会秩序里的宗教阶级斗争,不过这个咱们这次就先不说,留到下次再详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