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便听闻凤凰山的盛名,心驰神往,却一直未能成行。今年4月下旬,我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凤凰山之旅。
凤凰山,这座被誉为宝安第一山的名山,雄踞于深圳市宝安区。它因山腰的凤岩古庙、山下的凤凰文塔以及凤凰古村而闻名遐迩。凤岩古庙香火鼎盛,承载着无数虔诚的祈愿;凤凰文塔古韵悠悠,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凤凰古村则宛如一幅古老的画卷,静静铺展在山脚下。凤凰山,这片福泽之地,素有“凤山福水福盈地”的美誉,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它的神秘与美好。
我刚步入凤凰广场,就听到悠扬的歌声扑面而来,我循声而至,发现有的三五成群在直播唱歌,有的自娱自乐,一边拨弄乐器,一边唱歌,多种歌声混合在一起,倒是闹中别有风味。
在广场上,继续朝着凤凰山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石头上的「凤凰山」几个大字。
我沿着步福古道拾级而上,没一会儿就汗如雨下,没想到深圳4月的天就那么热,但一切都值得。
步入山中,鸟鸣声,山泉声,蝉鸣声,声声入耳。满山郁郁葱葱,各种林木争先恐后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
无论是拾级而上,还是满山的绿,我都感觉非常的舒服,爬山的充实,让我感觉非常爽,满山的葱翠,瞬间消去了都市的喧哗。
一览众山
我在行进过程中,突然发现路旁有一座古墓,走近一看,让我一惊,这座墓原来有这么大的来头。它是文丞相文天祥七世孙文耿介夫妇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朝。
凤凰山中怎么会有文天祥后人的墓呢?
这需要从元军的副元帅李恒,由江西、福建一路攻打下来说起,到了广州之后便包围惠州。文天祥的二弟文壁正是惠州的守将,当他听到文天祥在五坡岭的惨败消息时,立刻彷徨起来,为了能留下后嗣,他没有抵抗,便向李恒投降了。
文天祥英勇就义之后,文天祥的侄孙,文壁的亲孙文应麟发誓永远不做元朝的官,所以一路南下,来到了凤凰山下隐居,因此凤凰山下便有了文氏一族繁衍生息。凤凰古村和凤岩古庙都和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有渊源。
继续沿着步福古道往上走,便来到了凤岩古庙。
凤岩古庙
在凤岩古庙,主要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传说观音多次拯救凤凰村民。在这里,我们除了可以在古庙祈福之外,还可以选择古庙旁的姻缘树,土地庙,财神庙等进行祈福。
在这里,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来祈福,有老人孩子,有帅男靓女,而且我看到她们祈福时非常的虔诚。没有跪垫的地方,她们直接跪在地上祈福。
现在凤岩古庙成了民间重要信仰的活动场所,每天都有人到古庙祈福和游览,节假日来古庙祈福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这么多人到凤岩古庙祈福和游览,那古庙到底怎么来的呢?
古庙是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所建,1279年,蒙古灭南宋。作为宋未丞相,文天祥坚持抵抗,宁死不屈,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他虽无法力挽狂澜,拯救赵氏江山,但表现出的忠君爱国、孝感动天的壮举,一直广受后世称颂,包括他的侄孙文应麟。文应麟曾随祖父文壁(文天祥胞弟)驻守惠州。在南宋实际已亡的情况下,文壁为了保护惠州百姓而开城降元,后避居松岗。文应麟对此始终不能释怀,而对伯祖父的高风亮节却非常钦佩。长大后他迁居岭下村,于元大德(1297-1307)年间建成凤岩古庙。除供世人参神祈福外,亦是纪念先祖的场所。不少文人墨客、社会贤达慕名前来缅怀先贤。古庙香火鼎盛,至今已历700余年。
1952年古庙在动荡中被毁,为传承文氏家风、保留村中文化习俗,村领导召集全村村民筹资重建古庙,历经多年,终于在1984年完成重建,由于重建声势浩大,被外界所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潮以及凤凰人的贡献精神,古庙逐步对外界开放,现在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活动场所。
每年立春,清明,重阳,每当有婚丧嫁娶之事,凤凰村民都会到古庙祈福或者祭祀,他们祈福或者祭祀的方式主要是舞麒麟。
游览完古庙后,并没有到达终点,可以继续爬山。
在山顶除了一览众山外,还可以游览望烟楼。
望烟楼为宋代文天祥胞弟文璧之孙文应麟于元代大德年间所建,位于凤凰山顶峰处。
据记载文应麟僧恶元朝外族统治,尚气节,怀大义,同情百姓遭遇,为人乐善好施。当时,又正逢灾年,一天,他爬到山顶后见到村中家家断炊,无米下锅,于是派族人送粮到户,为了更好的接济村民,于是在山顶建望烟楼。
游览过程中,我了解到凤凰古村,为了一饱眼福,从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下山之后,我就径直朝着凤凰古村走去。
凤凰古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脚下,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主要是文天祥族人后裔、文氏宗族的祖居和民居。是广东省内古建最集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典型的广府民居建筑群之一,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十分突出。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在江西吉水附近的空坑遭到元军的重创,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的汀州。翌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捕,并于次年十月被押解到元朝的都城大都。在押解途中,经过伶仃洋时,文天祥挥笔写下了震古烁今的《过伶仃洋》一诗。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为中华民族谱写出了一首无比壮丽的英雄凯歌。在国难当头之际,文天祥“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的浩然正气,忠心耿耿的民族气节,震撼和感染着人们的心。
文天祥英勇就义之后,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发誓永远不做元朝的官,他带领着自己的家人一路南下,曾一度在松岗归隐,旋即又来到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的凤凰山下安顿了下来,一面在此休养生息,躬耕田亩,一面暗中联络民间义士,习武练剑,时刻准备抗元复未。
宋末元初,文天祥胞弟文璧的孙子文应麟在此开村立业。文应麟开村后,建书塾以开民智、修庙宇以敬禅佛、筑烟楼以赈灾患、凿泉井以泽乡邻,从此风化顿开,诗礼相传,形成了历经岁月沧桑仍生生不息的凤凰村。
凤凰古村
我走在古村的街头巷尾,仿佛穿越到了哪个时代,看着木头的门,古色古香的砖墙,房子整齐划一的规划,慨叹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