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美媒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表示,“美国梦并不取决于来自中国的廉价小玩意,我们关注的是可负担性,包括抵押贷款、汽车和实际工资增长”。

美国财长贝森特这句“美国梦不靠中国廉价小玩意”,其实是在转移公众注意力。
嘴上说着“关注可负担性”,比如房贷、买车、涨工资这些老百姓最头疼的事,但实际上是在给美国当前的贸易政策找台阶下。
举个例子,现在美国对华加关税,进口商品涨价了,老百姓抱怨物价高,贝森特就出来打圆场:“别盯着便宜货了,咱要追求更高级的东西!”这明显是想把大家从“买中国货便宜”的实惠思维,往“美国经济高大上”的叙事上带。

他重点提到的“可负担性”其实很微妙,房贷压力大、汽车贷款贵、工资跑不赢通胀,这些都是美国中产的真实痛点。
贝森特故意把这些问题和中国廉价商品对立起来,暗示“只要解决了国内经济问题,中国货贵点无所谓”。
但现实是,普通家庭既要还房贷,又得买日用品,两头压力都大,现在政府一边加关税让日用品涨价,一边又说要解决“可负担性”,多少有点自相矛盾。

这句话还暴露了美国的经济战略转向,过去几十年靠中国制造压低物价,现在想摆脱这种依赖,甚至不惜让老百姓多花钱。
贝森特说“美国梦不止于廉价商品”,听着像在提升格局,其实是在为产业链转移、制造业回流这些政策找理由。
就像家里原来吃便宜外卖,现在非要自己开火做饭,哪怕菜价涨了也得硬撑面子。

不过这话也有现实依据,美国确实在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加大芯片、新能源等高端产业投资。
但问题在于,普通人的工资增长没跟上物价,这时候强调“不要廉价货”难免显得不接地气。
就像老板说“别计较工资低,要看公司未来发展”,员工心里肯定犯嘀咕。
贝森特这套话术能不能说服老百姓,还得看政府能不能真把房贷利率打下来、让工资涨幅超过通胀。

如果将贝森特的“美国梦”言论看作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的话,那眼下中美双方已经有2场“战斗”开打了,另一场就是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
特朗普政府推动降利率、加关税这套组合拳,核心逻辑可以用“既要里子又要面子”来概括。
里子就是短期经济数据得好看,面子则是兑现竞选承诺稳住选民基本盘,先说降利率这块,特朗普自打2016年竞选就念叨“低利率才是好经济”,现在更是变本加厉要逼美联储降息。

这背后有两本账:一是美国国债规模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光利息支出就占联邦预算15%,降息能直接缓解政府债务压力,相当于给国家信用卡账单“减负”。
二是配合他准备推的60%对华关税,关税抬高了进口商品价格,降息能对冲物价上涨对老百姓钱包的冲击,让加关税这事儿看起来没那么疼。
再说加关税这招,表面上打着“重振美国制造”的旗号,实际上是个政治经济双刃剑。

经济上,特朗普团队认为美国中低端产业被中国制造冲垮了,通过高关税能把部分产业链逼回本土,特别是钢铁、汽车这些能创造蓝领岗位的行业。
但更关键的是政治算计,支持特朗普的“铁锈地带”工人和农场主,这些人既是关税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摇摆州的关键票仓。
2024年大选时,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这些制造业州能翻盘,靠的就是这套“美国优先”的承诺。

不过这套操作藏着不少风险,比如降息和加关税其实互相打架:降息刺激消费会导致进口更多,反而扩大贸易逆差;
加关税推高企业成本,又可能抵消低利率带来的投资热情。特朗普团队显然在赌时间差,先靠降息拉一波股市繁荣和就业数据,等2026年中期选举后再处理通胀反弹的问题。
他们甚至考虑故意制造“温和衰退”来倒逼美联储就范,这种走钢丝的操作,完全是把经济当政治筹码来玩。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国际博弈,特朗普最近放风说要搞“全球统一降息”,这明摆着是针对中国。
现在人民币汇率受美联储政策影响很大,如果美国带头降息,既能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又能给自家企业出海铺路,配合着对华60%关税,相当于在国际贸易战场上搞“海陆空立体打击”。
不过这套组合拳能不能奏效,得看中国和其他国家会不会跟牌,毕竟现在全球经济都绑在一起,单边主义搞不好会反噬自身。

除了对华挑起这两场“战斗”外,特朗普还想尽各种办法试图离间中俄关系,不许中俄走近。特朗普政府离间中俄关系的操作,本质上是在玩“分而治之”的地缘政治老套路,试图拆解对美霸权威胁最大的战略组合拳。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不断施压中国“谴责俄罗斯”,甚至威胁要制裁与俄合作的中国企业,这明摆着是想在中俄之间打楔子,如果中国跟着美国指挥棒走,不仅会失去战略伙伴,还会在国际上被扣“背信弃义”的帽子;

如果不配合,美国就借机渲染“中俄轴心威胁论”,拉着盟友搞更严厉的封锁。这种两头堵的算计,跟当年特朗普在G7峰会上突然变卦、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的手法如出一辙。
更阴险的是经济层面的离间术。美国这两年疯狂炒作“中国向俄罗斯输送致命武器”,其实是想破坏中俄正常的能源和贸易合作。
当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用人民币结算,直接动了美元霸权的奶酪,美国就搬出“二级制裁”大棒,吓唬那些参与项目的欧洲银行。

这招既打击了俄罗斯经济命脉,又给中欧合作埋雷,顺便还能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属于一箭三雕的毒计。
但现实是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照常推进,说明美国的威逼利诱根本没奏效。
特朗普团队还擅长玩“胡萝卜加大棒”的心理战,一边派密使私下忽悠俄罗斯“只要疏远中国就能解除制裁”,另一边又在联合国鼓动“中俄军事同盟威胁全球安全”的恐慌情绪。

这种精神分裂式操作,跟当年用“联俄制华”的幻想忽悠选民时如出一辙,可普京最近刚在瓦尔代论坛上公开表态“中俄关系超越军事同盟”,直接打脸美国挑拨离间的把戏。
说到底,中俄背靠背协作是应对美国单极霸权的生存选择,不是白宫几句挑拨就能拆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