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岁当师政委,授衔时当众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愿穿军装

涛说图趣 2024-08-19 16:01:09

茶陵,位于湖南。在当年探索革命的征程中,此地成立了中国首个工农兵县级政府。红色革命思想深深浸润着这里,茶陵人民也对红军全力相助。革命战争时期,烈士牺牲多达五万余人。而那些经历战火淬炼的幸存者们,很多则成长为军中将领,建国后共有25位被授予将衔,就包括历经重重生死考验的段苏权。

1916年,段苏权出生在一个被官僚地主压得喘不过气的农家。每天为了填饱肚子发愁,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家里的劳动力拼死拼活地干活,可收获的大部分都被地主和官僚给搜刮走了,剩下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糊口。

周围的邻居们也都过着差不多的苦日子,大家都在贫困的泥沼里苦苦挣扎。孩子们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大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工农革命军的出现,给这片黑暗的土地带来了一丝曙光。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组织起了农民运动。农民们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被压迫下去,要为自己的权益抗争。

一开始,大家心里还有些害怕,担心会遭到更严厉的打压。但随着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发现团结起来真的有力量。地主和官僚们不再那么嚣张,农民们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活开始有了一点点改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1932年,年仅16岁的段苏权踊跃参军。他和其他新兵不一样,人家参军前就已经是党员,还在地方工作了两年多。这让他一进队伍就显得与众不同。

在队伍里,他积极表现,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都发挥出来。领导们看到这个年轻人有干劲、有想法,对他格外重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红六军团的政治部宣传部长。

随着段苏权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央苏区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敌人的围剿越来越疯狂,形势变得极其严峻,红军不得不考虑战略转移。

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率先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道路。在任弼时和萧克的带领下,红六军团一路艰辛。

经过无数次的战斗和长途跋涉,红六军团终于和贺老总领导的红二军团成功会师。两军战士相拥而泣,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欢呼。

可还没等他们喘口气,新的任务又来了。中央红军要进行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接到命令,要从贵州返回湘西,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中央红军打掩护。

出发前,成立了黔东独立师,18岁的段苏权和王光泽分别担任师政委和师长。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为了大局,他们没有丝毫犹豫。

王光泽和段苏权带着黔东独立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个师伤病员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很多战士都没法全力战斗。枪支少得可怜,两个人共用一条枪,弹药更是紧缺,每一颗子弹都得精打细算地用。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们硬是坚持了二十多天,为大部队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不幸的是,他们最终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那场突围战,惨烈得让人不忍回想。敌人像潮水一样涌来,子弹像雨点一样密集。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王光泽师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段苏权也受了重伤。

他的左脚失去了三趾,右脚踝骨被打得粉碎,疼痛让他几乎昏厥。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下去。

受伤后的段苏权,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一路流浪。他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里,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当他流落到秀山县时,命运终于对他露出了一丝怜悯。善良的老乡李木富发现了他,没有因为他是红军而害怕,反而毫不犹豫地把他藏在了山洞里。

李木富每天都要避开敌人的耳目,给段苏权送饭。有时候为了找一口吃的,要走很远的路。还要去山上采药,为段苏权治疗伤口。

在李木富的悉心照料下,段苏权的伤势慢慢有了好转。后来,木匠苏士华为他做了一副拐杖,让他能行动方便些。

在众多乡民的帮助下,段苏权乔装打扮,来到了皇图岭。在这里,他又遇到了好心的茶陵老乡刘维初。

刘维初把他接到家里,给他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让他安心养伤,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直到看到段苏权完全恢复健康,刘维初才放心地托人给他父亲带信。段苏权的父亲赶来,对这些好心人充满了感激,然后带着儿子回了家。

这一路上的经历,真的是九死一生。但段苏权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这些善良勇敢的人。

回到家的段苏权,让父亲整日忧心忡忡。为了让儿子能过上安稳日子,父亲想尽办法,给他在乡政府找了份工作,还给他娶了媳妇。

在别人看来,这样的日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段苏权的心里,始终燃烧着报国的火焰。

抗战爆发的消息传来,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他的心里。他那颗沉寂已久的心再次沸腾起来,他知道,国家需要他,人民需要他。

他耐心地和父母、妻子沟通,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决心。虽然他们心里有万般不舍,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

段苏权再次踏上了从军之路,这一次,他的眼神更加坚定,步伐更加有力。

当他重新回到部队时,大家都感到十分惊讶。曾经一起战斗的老领导任弼时,看到他平安归来,心中满是感慨。

重新归队的段苏权,虽然有三年没摸过枪,但他迅速适应了战场的节奏。

在抗日战场上,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每一次战斗,他都冲在前面,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战功越来越多,职务也不断提升。抗战胜利后,他成为了冀热察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他接任了八纵司令员的职务。这个任命虽然突然,但他没有退缩。

段苏权担任八纵司令员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想办法应对。

他和纵队政委刘道生密切配合,两一起研究战术,分析敌情,制定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作战方案。

在辽西会战中,八纵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们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段苏权和刘道生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们的身影给了战士们巨大的鼓舞。

经过艰苦的战斗,八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消灭了近万名敌军。

辽沈战役结束后,八纵的规模迅速扩大,兵力达到了近六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不久之后,全军进行整编,八纵改编为四十五军,继续在战场上书写着辉煌。

建国后的大授衔,对段苏权来说,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时刻。按照他的资历和战功,原本是有希望被授予中将衔的。

可就因为曾经离队三年的经历,影响了授衔结果,只被“暂授少将”。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段苏权的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不甘。他愤怒地扯下了肩章,这一举动,饱含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

从那以后,他很少再穿军装。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

在对待亲人方面,他始终怀着深深的牵挂。1937年他离家参加八路军后,妻子谭秋英在家日夜盼着他归来。

可一直没有他的消息,谭秋英以为他已经牺牲在战场上。在沉重的家庭压力下,无奈带着女儿改嫁。

而段苏权在部队里,尽管职务不断提升,身边也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他心里始终只有发妻。

直到1948年与家里取得联系,得知发妻改嫁的消息,他才在两年后重新组建了家庭。

1952年,他返乡探亲时,专门去看望了谭秋英。他关心地询问她的生活,告诉她有困难一定要来找自己。

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乡,段苏权一直铭记在心。他四处打听他们的下落,想要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

最终,他如愿以偿,见到了所有的恩人,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0 阅读:9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