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宋朝年间,高安县石角村生活着这样一对父子,父亲周学林,儿子周玉晨。二人从外地逃难至此,花光了身上的所有盘缠,便在此处安顿下来。起初,父子二人没钱租房,住在一个破旧的牛棚里。后来,经人介绍,租了村里地主贾大福家的两间房子,自此,父子二人算是有了个家。
周学林五十来岁,是个老实人,平时不爱与人说话,性格有些内向。儿子周玉晨,十八岁,长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脾气憨厚,不过做事却有些鲁莽。父子二人没什么大本事,只会烧炭,平时,儿子周玉晨上山砍伐木材,父亲周学林就在后院烧炭。
石角村人口不多,周学林每天烧的炭也卖不出去多少,微薄的收入,去掉给地主家的房租钱,父子二人的生活,过得也是勉勉强强。
这个石角村,大半以上的房子和土地,都属于地主贾大福一人。而贾大福这个人,尖酸刻薄繁言吝啬,还特别喜欢占老百姓的便宜,每年收租的时候,都会找上各种理由,每家每户多收上那么几文钱。因此,石角村的百姓日子不好过,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贾大福有房屋百间良田千顷,平时什么都不做,仅靠每年收来的地租和房租,就富得流油。按理说,贾大福的人生应该算是很完美才对,其实不然,他为了一件事,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
时年五十三岁的贾大福,娶了一房老婆,四方小妾。一心想要生个儿子给贾家传宗接代,继承他的财产。可惜,天不遂人愿,十多年来,只有他的大房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四个小妾,进门七八年,连半个蛋也没有给他生下过!贾大福一生气,将四个小妾全部赶出了家门,嘴里还骂骂咧咧:“你们这群不下蛋的母鸡,养着你们有何用,全都给我滚出去,滚的越远越好!”
老天爷永远都是公平的,贾大福不缺钱,还处处为难百姓,老天就惩罚他没有儿子。看着村里的穷苦百姓,日子虽然过得不怎么样,但却家家都有儿子,贾大福心里就会感到一股莫名的酸楚,嘴里不知不觉的就会说出一些难听的话:“一群穷鬼,吃了上顿没下顿,生了儿子有什么用!”
这一年,天气干旱,连续半年没有下雨,地里的庄稼全部旱死,石角村百姓的庄稼颗粒无收,眼看又要来到年关,这下可苦了一村子的人。每家每户都叫苦连天:“饭都吃不上了,还过什么年呀。”
而贾大福的家里却是吃喝不愁,粮食堆积得像座小山,几辈子也吃不完。不少村民跑去他的家里借粮食,都被贾大福赶出门外,嘴里还骂道:“没有钱还想吃饭,都做梦去吧!”
周学林和周玉晨父子,虽然没有种地,但也跟着遭了殃,百姓吃饭都没钱,还哪里有钱去买他们的碳。眼看家里就要断粮了,父子二人坐在屋里唉声叹气。“还有三天就要过年了,总不能饿着肚子过年呀,得想个办法才行!”周玉晨心想。
过不多时,周玉晨灵机一动说道:“爹,不如我去山上打些猎物回来,咱们过年吃?”
“能打到固然是好,就怕山上的猎物都被村里百姓给抓没了!”周学林有些沮丧地说道。
“不妨事,我可以走得远一些,那里一定没人去。”周玉晨说道。
说完,周玉晨就拿着一根长矛上山了。平时,周玉晨上山砍木头烧炭,路没少走,对于山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想要抓些野味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他已经有两天没有吃过饭,体力有些不支,费了好大的劲,在山上守了一天,就抓到了一只野兔。
有总比没有强,周玉晨拿着野兔兴高采烈地回家了。晚上,父子二人炖了一锅兔肉,算是吃了一顿饱饭。天气干旱,猎物也少,此后的两天里,周玉晨只抓到了一只野兔,二人把野兔储藏起来留着过年吃。
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周学林正在院子里给野兔扒皮,准备晚上和儿子饱餐一顿。就在这时,地主贾大福带着两个人来到了他家。刚一进门,贾大福就开始嚷嚷:“老周,你该交房租了。”
一听这话,周学林的心里咯噔一下,心想:“饭都吃不上了,还哪里有钱交房租啊!”随后开口对贾大福说道:“老哥,今年的年景您也清楚,家里连米粮都没有了,更没钱交房租了,您给宽限一段时间吧,只要一有钱,我马上就给您送到家里去!”
其实,周学林家里的情况贾大福是心知肚明。他就是喜欢为难穷人,看到穷人在他面前低三下四,他就会觉得心里有种莫名的快感。“没钱交房租,却有钱买肉吃,你说这话谁信啊!”贾大福带着讽刺的口气说道。
“这是我儿子在山上守了两天才抓到的,过年才舍得拿出来吃!”周学林有些委屈地说道。
此时,贾大福脸色一变,给他身旁的两个人使了个眼色。这两个人几步来到周学林身旁,一把手抢过周学林的野兔,转身又回到了贾大福身旁。贾大福板着脸说道:“不交房租还想吃肉,吃风去吧你!”
周学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眼泪掉了下来,“这是我们爷俩的年夜饭啊,你们不能拿走啊!”周学林带着哭腔祈求道。“不如我给您拿些木炭回去,来顶我的房租钱!”周学林继续说道。
“谁要你那破炭,我家里的柴火多得是,哼!”说完,贾大福就带着两个人扬长而去。
周玉晨刚刚起床,准备出门去如厕,推开门一看,父亲竟然坐在院子里哭。赶忙上前扶起父亲问道:“爹,您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坐在地上哭呢?”
周学林一看是儿子来了,哭得更加伤心了。随后,他把贾大福抢走野兔的事情说给了儿子听。周玉晨听完,气得咬牙切齿说道:“我找他去!”周学林赶忙拉住儿子的胳膊说道:“不能去,他们人多势众,去了你会吃亏的。再说,本来就是我们欠人家房租不占理,闹到官府我们也是理亏呀!”听父亲这么一说,周玉晨冷静了下来。
就这样,父子二人饿着肚子过了个年。不久后,周学林就得了一场病卧床不起,不到一个月便郁郁而终。周玉晨伤心不已,自己唯一的亲人离开了。安葬完父亲以后,周玉晨打算离开这个伤心地。
临行前,周玉晨想到父亲死得如此委屈,就觉得心有不甘。于是,他决定报复一下贾大福再走。夜里趁着所有人都在熟睡,周玉晨一把火点燃了贾大福家里的粮仓。熊熊大火,一直烧到天亮,够贾大福家吃上几辈子的粮食,一夜之间颗粒无存。
心疼的贾大福坐地痛哭,直拍大腿。村民们看着此刻的贾大福,没人同情他,全部都在暗地里叫好。事后,贾大福心里清楚,放火的事定是周玉晨所为,便派出去几十个人去捉周玉晨,要将他活活打死。此时的周玉晨,赶了一夜的路,早已身在邻村。欠了一年的房租,又把自己的粮仓给烧毁,更可气的是人还跑了。想到这些,贾大福气得脸色发青手脚发抖。
周玉晨一直躲在邻村的山上不敢下山,三个月后,他见没什么动静,便来到山下,住进了一个废弃的瓜棚子里。为了吃饭,他每天去山上砍柴,然后拿到村里去卖钱,之后换些米粮。
一天,他肩挑柴担手拿柴刀,经过一片小树林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远处有一个中年男人,后面跟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双手被绑了起来,一步三回头,男人用一根绳子吃力地拉着她向前走。
遇上这种情况,爱管闲事的周玉晨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他放下柴担,手拿柴刀就追了上去。来到二人身旁,周玉晨开口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用绳子帮着人家姑娘?”中年男人停下脚步,回头打量了一下周玉晨,威胁着说道:“小子,我告诉你,最好不要瞎管闲事,不然我弄死你!”被绑的姑娘没有说话,只是用一种渴望被救的眼神死死盯住周玉晨。
周玉晨一听这话,火一下就上来了。心想:“还想弄死我,看我不砍断你一条腿!”正想着,周玉晨手拿柴刀就朝着中年男人砍了过去。中年男人一看周玉晨,长得五大三粗,话都没说就直接砍人。吓得立马松开绳子,一溜烟地跑进了树林深处,边跑还边喊:“算你小子狠,你给我等着!”
周玉晨给被绑的姑娘解开了绳子,随后问道:“姑娘,你家住哪里?为什么会被人绑着呀?”女子没有说话,用充满感激的眼神看着周玉晨,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巴,然后左右挥了挥手。周玉晨似乎明白了,这姑娘应该是位聋哑人。
这下周玉晨可头疼了,本想问问她家住哪里,好将她送回去,可这位姑娘不会说话,二人不能沟通,让周玉晨不知如何是好了。姑娘站在原地也不走,他走一步姑娘就在后面跟一步,无奈,周玉晨只能把这位姑娘带回了瓜棚。
周玉晨把自己的床铺让给了这位姑娘,自己睡在了地上。二人相处了十来天,仍然是无法沟通。“这么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却不会说话,真是可惜了!”这个想法,每天都会在周玉晨的脑海里徘徊。
有这么一天,二人吃完早饭,周玉晨拿起柴刀准备上山砍柴,姑娘送他出门。刚一出门,迎面走过来一个老乞丐,见到这位姑娘,乞丐激动地开口说道:“我的祖宗啊,可算是找到你了!”姑娘面无表情地看着乞丐,似乎并不认识他。
“这位老人家,您是这位姑娘的亲人?”周玉晨开口问道。
“不是,不过你娶了她才可以保命,还可以回石角村继续生活!”老乞丐回到道。
听了老乞丐的话,周玉晨有些费解,问道:“您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您认识我?”
“我在石角村做了二十年的乞丐,当然认识你了,我也知道你为何会躲在这个瓜棚里!”乞丐说道。
“那您就讲明来意吧,想抓我回去,您是办不到。”周玉晨说道。
“我只问你,肯不肯娶这位聋哑姑娘?别的先不多说。”乞丐继续说道。
周玉晨实在是不知道老乞丐有什么企图,寻思片刻说道:“就算我肯,人家姑娘也未必肯答应,我连个家都没有,还在四处逃亡。”
老乞丐说:“有了她,你就什么都有了,从此以后也不用再逃亡!你愿不愿意娶她?”
周玉晨越听老乞丐的话越觉得莫名其妙,但想想自己的年纪,的确是该娶亲了。他看了看自己的条件,又想了想自己的身世,就算这位姑娘是聋哑人,配自己也是绰绰有余,于是点头表示同意了。
随后,老乞丐拿根木棍在姑娘面前的地上写了几个字:“你可愿意嫁给他?”写完,用手指了指周玉晨,姑娘有些害羞的点了点头。
此刻的周玉晨恍然大悟,心想:“我可真是愚蠢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写字和她沟通呢!”不过,他又想了想,自己没读过书,也不会写字呀。
当晚,在老乞丐的见证下,周玉晨和这位姑娘在瓜棚里拜堂成亲了。老乞丐临走前交代周玉晨:“你妻子怀孕后,我会把她聋哑的毛病给治好。”说完,老乞丐就离开了。
话说,半年后,周玉晨的妻子早已怀孕,而且肚子也已经鼓了起来。老乞丐再次出现,周玉晨迫不及待的想让老乞丐治好妻子聋哑的毛病。老乞丐来到周玉晨妻子的身后,从她的后脑处取出两根细如发丝的银针。
周玉晨的妻子当场晕倒,老乞丐挥手向周玉晨示意不要紧张。半个时辰后,妻子醒了过来,开口喊了一声“相公!”周玉晨听后,感动的泪流满面。
经过一番攀谈得知,妻子名叫贾英慧,是石角村地主贾大福的独生女。听到这个消息后,周玉晨差点晕倒,自己竟然娶了仇人的女儿。转身走出门外,面朝大山哭了起来。这时,老乞丐过来安慰周玉晨,并向他讲述了整件事的详细经过。
听老乞丐说,他在石角村乞讨了二十年,村民们每家每户都曾经施舍过他。如今,遇上了天灾,村里的百姓吃不上饭,他想帮村里百姓一次。于是,他趁着贾大福的女儿贾英慧外出之际,将她掳走,用银针插进她的后脑,令她不能说话,也听不到声音,以免惊动旁人。
目的就是想让贾大福拿出一些粮食,救济村里挨饿的百姓。可还没等到老乞丐去找贾大福谈条件,贾英慧就被别人给偷走了。老乞丐本无加害贾英慧的意思,而且人被偷走他也有责任,所以便四处寻找贾英慧,最后,在瓜棚里找到了周玉晨和贾英慧。
贾英慧并不像她父亲那样尖酸刻薄,相反,她是个善良的人。经常会备着父亲,从家里偷出一些米粮,让下人送给村里吃不上饭的人家。想到贾大福如此对不住周家,老乞丐便想着把他的女儿嫁了给周玉晨当做补偿。如今,贾英慧已经怀有身孕,回到石角村,就算贾大福反对这门婚事也为时已晚。也不会再有想打死周玉晨的想法,因为,那样他女儿就会年纪轻轻的守寡。
听完老乞丐的讲述,周玉晨的心里平衡了许多,便带着妻子贾英慧回到了石角村。知道了一切的贾大福,心中憋气有苦难言,不久便病倒在家中,吃了无数中药也无济于事,最后,含恨而终。
贾大福死后,贾家由周玉晨做主,他大开粮仓,救济村里百姓,并且减免了村中百姓一半的房租和地租。老百姓有钱的就交点租金,没钱的就免费住房,免费使用土地,被村里人称为周大善人。
次年年初,贾英慧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周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