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叙利亚拉塔基亚省平民的鲜血染红地中海东岸时,中国与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同步亮出底线——朱拉尼政权若不能根除恐怖主义势力,将永远被国际社会拒之门外。这种跨越太平洋的立场协同,将叙利亚推入后内战时代最严峻的外交困局。
2024年3月初,叙利亚西部阿拉维派聚居区爆发反政府起义,朱拉尼派出精锐的“征服阵线”(HTS)实施镇压。卫星图像显示,该部队动用装甲车封锁居民区出口,对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平民实施无差别射杀。
据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数据,短短72小时内造成1614名平民死亡,其中387人遭近距离处决。更令人震惊的是,参与镇压的部队中混编着“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TIM)成员,该组织被联合国安理会第1267委员会明确列为恐怖实体。
面对国际社会谴责,朱拉尼试图通过土耳其向中国递出橄榄枝,却在北京碰了硬钉子。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解除制裁的前提是彻底铲除境内恐怖主义温床。”这指向朱拉尼政权核心痛点——其军事委员会三名要员均来自ETIM,其中准将阿布·卡西姆曾参与策划2014年昆明恐袭。
美国开出的条件同样严厉:销毁化武库存、清除外籍武装分子高层、配合反恐行动、协助寻找失踪美籍记者。五角大楼情报显示,叙利亚现存芥子气原料足以制造4.7吨化学武器,而境内外籍武装分子超2.3万人,主要来自中亚和北非恐怖组织。
尽管美国施压迫使库尔德武装和德鲁兹人暂时臣服,朱拉尼却错判形势发起政治冒险。其向俄罗斯索要前总统巴沙尔夫妇的举动,不仅遭克里姆林宫强硬拒绝,更激化国内教派矛盾——占人口12%的阿拉维派誓言“血债血偿”,而占多数的逊尼派内部也因经济凋敝产生分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叙利亚通胀率已飙升至287%,本币兑美元黑市汇率较官方定价贬值47倍。若制裁持续,2024年GDP恐再缩水13%。这场由中美共同设置的政治考题,正考验着大马士革掌权者的生存智慧。